首页
授道书院
授道学院
论文库
医案库
献方库
中医学基础
医家:
年代:
1975年
开本:
16开
印刷:
铅印
出版/来源:
哈尔滨市第三医院,哈尔滨市西学中班
试 读
收 藏
在线阅读
分享
摘要
《中医学讲义》共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后一部分以《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基本内容。以供临床、科研和教学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中国医药学形成和发展概况
一祖国医药学的起源
二祖国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三祖国医药学的发展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
一朴素的整体观
二辨证论治
三以路线斗争为纲为创立新医药学而奋斗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阴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三节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
起着积极作用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缺点
小结
第二章经络学说
第一节经络的意义
第二节经络的命名和分类
第三节十二经脉的分布与走向及表里配合
第四节经别经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与十二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第六节经络各论
一十四经脉循行部位与病候
二奇经的分部与病候
三十五络分布及主病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
小结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一气的分类生成和功能
一元气
二宗气
三营气
四卫气
五脏腑之气
二气是运动的变化的
一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二升降出入是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
三气机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
第二节血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功能
第三节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一脾为胃行其津液其制在脾
二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
三肾为水脏其本在肾
四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二津与液的区别与功能
三汗液的分泌
第四节气血津液间的相互关系
一气与血
二气与津液
三津液与血液
小结
第四章脏象
第一节心与小肠
一心的生理病理
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二心主神志
三心主汗液
四心开窍于舌
五心与小肠相表里
附心包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参考
第二节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肃通调水道
三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主声
四肺与大肠相表里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参考
第三节脾与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
二腴统血
三脾主肌肉四肢
四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五脾与胃相表里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一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
二胃气主降
三喜润恶燥
参考
第四节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一肝藏血
二肝主疏泄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四肝开窍于目
五肝与胆相表里
二胆的生理病理
参考
第五节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一肾藏精气为先天之本
二肾主骨生髓
三肾主水液
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五肾主纳气腰为肾府
六肾主命门火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参考
第六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两脏之间的关系
二三脏以上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附女子胞三焦
第五章病因与病理
第一节病因
一六淫致病
一风
1外风
2内风
二寒
1外寒
2内
三暑
四湿
1外湿
2内湿
五燥
1外燥秋燥
2内燥
六火
二疫疠
三情志致病
一情志致病的特点
二情志与内脏的关系
三情志所致的病证
四饮食失调
五劳倦损伤
六痰饮瘀血
一痰饮
二瘀血
七外伤虫兽伤和寄生虫
第二节发病
第三节病理
一表里出入的病理变化
二上下升降的病理变化
三寒热进退的病理变化
四正邪虚实的病理变化
五阴阳盛衰的病理变化
小结
第六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一望面色
二望肤色
三望班疹白痦色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二望动态
四望舌
一舌诊的意义
二舌诊的划分部位及舌诊的内容
三望舌质
四望舌苔
五望目鼻口咽牙龈指甲
一望目
二望鼻
三望口唇
四望咽喉
五望牙龈
六望指甲
六望指纹
第二节闻诊
一听声音
一发音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呃逆
六呕吐
二嗅气味
一口臭
二大小便
三经带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头身
四问二便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胸腹
七问耳聋耳鸣
八问睡眠
九问妇科病
十问儿科病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脉诊的部位及其分候脏腑
三诊脉的方法
四正常脉象
五异常脉象脉象主病
六相兼脉象与主病
七脉证顺逆
八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
二按诊
一按肌表
二按手足
三按胸腹
四按俞穴
小结
第七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表与里
一表里的概念
二表证
三里证
四表里同病
五半表半里证
第二节寒与热
一寒热的概念
二寒证与热证
第三节虚与实
一虚实的概念
二虚证
三实证
第四节阴与阳
一阴证与阳证
二阴虚与阳虚
三亡阴与亡阳
第五节八纲的关系
一相互错杂
一表里错杂
二寒热错杂
三虚实错杂
二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二虚实真假
三证候转化
一表里转化
二寒热转化
三虚实转化
小结
第八章气血津液辨证论治
第一节气病辨证
一气虚附气陷
二气滞
三气逆
第二节血病辨证
一血虚
二血瘀
三血热
四出血
附气血同病
一气滞血瘀
二气血俱虚
三气随血脱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
二水液内停
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小结
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论治
一心病的证治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三心火内盛
四心血瘀阻
五痰火扰心
六痰迷心窍
二小肠病的证治
一小肠气痛
二小肠实热
附小肠虚寒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第二节肺与大肠的辨证论治
一肺病的证治
一肺气虚
二肺阴虚
三风寒束肺
四风热犯肺
五燥热伤肺
六痰浊阻肺
二大肠病的证治
一大肠湿热
二大肠液亏
肺与大肠的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第三节脾与胃的辨证论治
一脾病的证治
一脾气虚
1脾失健运
2脾不统血
3脾虚下陷
二脾阳虚
三寒湿困脾
四湿热蕴脾
二胃病的证治
一胃火炽盛
二食滞胃脘
三胃阴不足
三脾胃同病的证治
一脾胃失和
二脾胃虚寒
脾与胃的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第四节肝与胆的辨证论治
一肝病的证治
一肝血虚
二肝阴虚
三肝气郁结
四肝阳上亢
五肝经实火
六肝风内动
1热极生风
2肝阳化风
3血虚生风
七寒滞肝脉
二肝胆俱病的证治
一肝胆不宁
二肝胆湿热
肝与胆的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第五节肾与膀胱的辨证论治
一肾病的证治
一肾阴虚
二肾阳虚
1肾阳虚衰
2肾气不固
3肾虚水泛
4肾不纳气
三肾精不足
二膀胱的证治
膀胱湿热
肾与膀胱的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第六节五脏兼证的辨证论治
一心肾不交
二心脾两虚
三肝火灼肺
四肝脾不调
附肝胃不和
五肝肾阴虚
六肺脾两虚
七肺肾阴虚
八脾肾阳虚
九心肾阳衰
辨证论治要点
临床举例
第十章病因辨证
第一节风证的辨证论治
一外风
二内风
风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第二节寒证的辨证论治
一外寒
二内寒
寒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第三节暑证的辨证论治
暑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第四节湿证的辨证论治
一外湿
二内湿
湿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第五节燥证的辨证论治
一外燥
二内燥
燥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第六节火证的辨证论治
一实火
二虚火
火证的辨证论治
第七节痰证的辨证论治
痰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第十一章外感热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六经辨证论治
一太阳病
一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二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
2太阳蓄血证
太阳病辨证论治要点
二阳明病
一阳明经证
二阳明腑证
阳明病辨证论治要点
三少阳病
少阳病辨证论治要点
四太阴病
太阴病辨证论治要点
五少阴病
1少阴寒化证
2少阴热化证
少阴病辨证论治要点
六厥阴病
厥阴病辨证论治要点
小结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卫分证
一风寒表证
二风热表证
三风湿表证
四暑湿表证
卫分证辨证治论要点
二气分证
一肺胃热盛
二气分大热
三热结肠胃
四湿热留恋
气分证辨证论治要点
三营分证
一邪热入营
二热入心包
营分证辨证论治要点
四血分证
一血热发斑
二血热动血
三阴虚风动
血分证辨证论治要点
小结
附三焦辨证
第三节外感热症的辨证要点
一辨发热
二辨病程
一辨表证
二辨半表半里证
三辨里证
四辨后遗证
三辨舌
四外感热病伤阴与伤阳亡阴与亡阳
临床举例
小结
第十二章治法
第一节治疗原则
一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以祛邪
二祛邪以扶正
三攻补兼施
二治标与治本
一缓则治其本
二急则治其标
三标本兼治
三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二反治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一同病异治
五因人因时和因地制宜
一因人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因地制宜
第二节治疗方法
一解表法
二清热法
三泻下法
四和解法
五温里法
六补益法
七消散法
八开窍法
九固涩法
十镇纳法
附录方剂索引
推荐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丛书之一)
张发荣,李克光,邹学熹,卓启墀,邓明仲,曾敬光,郭仲夫
中医学基础问答
中医学基础(上)
中医学基础(下)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中医数据库
授道书院
中医论文库
中医医案库
中医献方库
会员服务
购买会员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
公司介绍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领导关怀
合作机构
广东杏林医学研究院
客服咨询
邮箱:zywx@aliyun.com
订阅号
客服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