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腹诊初探及临床应用-病案一

年代:未知
医家:阎英华
开本:16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女42岁病史:患者于1982年8月30日下午解大便三次,为水样便,当时感轻度腹痛及发热(测体温38℃),即自服四环素,未见好转,次日开始服复方新诺明,大便仍每日2~3次,为粘液便,大便常规见脓球及白细胞,培养一次为阴性,以后先后服用黄连素,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未见明显效果。于9月23日进某某医院内科住院诊治。因当时大便常规见脓球,红细胞等考虑为菌痢,经上述药物及庆大霉素、补液等治疗,效果不显。多次大便培养阴性。发病来胃纳不佳,时有恶心呕吐,里急后重,常有低热。因治疗效果不佳,于1982年10月31日转入舟山医院,请中医会诊。入院检查:体温37.2℃,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血象及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1982年11月8日腹泻日2~3次,白色粘液便,腹部隐痛似有气梗,便后觉舒服,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暗,体胖,苔薄,脉细涩。辨为久病伤气,脾胃气虚,健运失司,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古方救绝神丹”主之。服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1982年11月12日肠鸣,脐周隐痛,似有气梗,喜按,大便溏为白色粘液便,失眠少寐,舌质暗,体胖,苔薄,脉弱。根据《伤寒论》158条:“……其人下利,日数日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见患者有:肠鸣雷动,按之心下较紧张,硬满但不疼痛。证属虚利之痞,与《伤寒论》158条相吻合,故治宜甘草泻心汤化藏试投。于1982年11月17日服药后诸症好转,唯感食后腹胀,说明久利伤脾,运化欠健,结合舌质尚暗,苔白,脉细等症。拟上方加炒白术6克以健脾运,再进五帖使运化正常,气机调畅,痞利消失。病愈出院。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7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