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针灸治疗糖尿病古今文献综述
年代:未知
医家:魏稼,谌剑飞
开本:16开
来源:南昌市第一医院内科内分泌组
印刷:铅印
远在秦汉战国时代,《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又《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疯”然而,针灸医案记载却在其后的淳于意诊籍里,《史记·扁鸽仓公列传》:“齐章武里曹山附病,臣意诊其脉,日:肺消痒也死不治。·所以知山时病之府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臣意未经时,齐太医先诊山附病,灸其足少阳脉口····又灸其少阴脉····而饮之半夏丸…··.。这是世上最早的糖尿病灸治病例。晋代,皇市盗的《针灸甲乙经·五气溢发消渴黄痒第六》说:“消渴身热,面目赤黄,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晴卧、四肢不饮动摇,腕骨主之。消善喘,气走喉咽而不能言,大便难、睡血、口中热、唯如胶,太溪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足三里主之”唐代,孙思逸的《备急干金要方》和王系的《外台秘要》等,对针灸治疗消渴病更有详细的记载。如《千金要方》将《甲乙经》中的6个治疗消渴病的穴增至35个;将《甲乙经》中的循5经取穴扩大到循8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如云:“消渴咽喉干,灸胸堂五十士,又灸足太阳五十壮”。又“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匙头,并灸项椎佳。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腰目上灸两处,凡三处。…··又灸背上牌俞下四寸,肾命两处,关元一处”,且以“曲泉、阴谷、阳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行最佳,不损阳气,亦止遗弱也”。其他穴尚有胃管下输、小肠命、手厨阴、足质阴、阳池、阴市、肾系、中封、太溪、然谷、太白、大都、跆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水道等。对于灸的壮数指出可随年壮、三壮或一百壮。“太溪,太白,大都·····凡此诸穴各一百壮。··浦泉一处可灸十壮,大敦、行司此处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可止也。若发如此灸诸阴而不愈,宜灸诸阳。诸阳在足表,并灸肺输募穴,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阴家法”。孙氏最早提出的“初得忠者,可如方灸刺之佳”,主张糖尿病宜早期治疗,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至于说:“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胶水不歇,遂致痛痕赢瘦而死”等等,则由于糖尿病病程长,易并发皮肤感染,加之,当时多用化欣灸,针具不消毒,故常导致病情恶化,也是值得重视的。未代《扁鸽心书》中,窦材又成功地用关元,气海两穴急灸二百壮与中药同服六十日治意老对多食、身便,脚命、胃命之法格外强调。丘、关冲、曲池、劳宫、中符命、兑端、水沟、阳纲。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0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