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岷贝母原植物的研究
年代:未知
医家:赵汝能,杨佩琳
开本:16开
来源:兰州医学院
印刷:铅印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多年来对中药岷贝母原植物形态的观察,初步报导有关岷贝母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并联系其生物学特性,阐明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需5—6年这一生活规律。同时结合有关史料对其药用历史试作初考。文中所提及的形态特点及其生活规律,对今后贝母生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线索。岷贝母是常用中药贝母中的一种,中医用作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药。主产甘肃南部,为甘肃省名贵药材之一。因其药材外形与川贝母相似而在国内市场统称川贝。1893年A.Batalin根据C.J.Maximowicz的研究而将该植物发表为一新种,(模式typus)系N.M.Przewalskil采自甘肃南部;G.N.Potanin在甘肃也采到这种标本。1908年安维峻在《甘肃省通志》中载有“贝母,秦、阶、岷俱出,紧小坚实,甲于川浙”。此说明产于甘肃天水、武都及岷县一带的岷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t Maxi-m。 ex Batalin,其质量较川贝母 Fritillaria ceirrhosa D. Don、 F.unnibracteata本文承兰州大学彭译祥副教授、兰州医学院吴纬副教授给予指导,特致谢意。Hsiao ex K.C.Hsia及浙贝母Fritillaria thumbergii Miq.为佳。在化学方面,据研究报告,从岷贝母鳞茎中提取出岷贝碱(minpeimine C2,H42O2N)及岷贝分碱(mi-npeiminineC27H41O3N)。有关岷贝母的研究工作,除上述外,尚未见到详细报告,许多宝贵经验仅流传于产区群众当中。如将岷贝母概括为“花似灯笼叶似韭,五月开花六月休”;又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植株分别冠以“针叶”、“单叶”、“双叶”、“蒲苔”、“鹿吃杆”、“花药”等名称;同时观察到该植物虽每年被大量采挖,但始终采挖不绝,甚至越采越盛。这些现象对于今后野生变家种、提高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课题。据此,我们自1958年开始,先后在甘肃岷县、武都、漳县、榆中、和政、甘南州等地区,对该植物的地下部分作了实地观察,并就其形态变化予以初步总结。关于岷贝母药用历史的考证:贝母原名商,初见于战国时《尔雅》一书,至汉代始以贝母之名载入《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本草有关贝母的记载屡见不鲜。但在尔雅和神农本草经中未曾记述所指贝母的形态、生态和产地,而后人在考证其原植物时,所依据的实物又有很大差异,记载颇不一致,因之,在品种问题上出现溷乱。根据现在所用的贝母,其种类虽多,但它们的系统位置均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从本草记载来看,近似百合科的贝母只有晋郭璞注尔雅之苗“白花叶似韭,此种罕复见之”;唐苏恭谓“其叶似大蒜,出润州、荆州……”;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所指的峡州贝母;清《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土贝形大如钱,独瓣不分,与川贝迥别”。再就各家本草所涉及的贝母产区来看,为现在的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现知上述地区无岷贝母的分布,显然是其他的贝母。如浙贝母Fritillaria thumbergi Mig.,湖北贝母F.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天目贝母F.monantha Migo及太白贝母F,taipaiensis P.Y. Li等。除此,川贝一词始见于1871年清《本草纲目拾遗》,而岷贝始载于1908年清《甘肃省通志》。前者距今108年,后者仅71年,说明这两种贝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的历史要比浙贝母晚得多。药材川贝主产于四川西部甘孜州和西北部阿坝州,这一带地区所分布的贝母主要包含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 ex K. C. Hsia和岷贝母F, przewalski Maxim,ex Batalin三种。药材岷贝主产于甘肃南部和中部地区,原植物主要为岷贝母,但个别地区也包含卷叶贝母及太白贝母,习惯上在甘肃境内称岷贝,出省则统称川贝。由上可知,川贝和岷贝均非来自单一的植物种,根据多种植物溷合分布的情况,且在药材外形上又很难加以细分,必然存在种间溷淆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岷贝母的药用历史,从文字记载来看,比川贝要晚37年,但由于在川贝母的产区确有岷贝母的分布,所以二者的药用历史实际上基本是一致的,即一百多年前已被广泛使用。而最初在民间使用的时间,无疑更早一些。岷贝原植物的记载岷贝母(甘肃)、岷贝(简称)、贝母(本草经)、甘肃贝母(中药志)、西北贝母(全国中草药汇编)、花药(潭县)。图版1Fritillaria przewalski Maxim, ex Batalin in Act, Hort, Petrop, 8: 105.1893; C. H. Wright in Journ Linn,Soc.36:137. 19033;秦岭植物志1(1):357.1970;植物分类学报15(2):31。1977。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鳞茎卵球形,直径8~14毫米,鳞片2~4,乳白色,肥厚。茎直立,单一,无毛。叶4~7枚,条形,长3~7厘米;下部2枚对生,先端伸直,上部叶散生,先端直或花后微弯;最上具1叶状苞片。花两性,钟形,虫媒,单生茎顶,稀2花,下垂;花被片6,2轮,黄绿色至黄色,长圆形,长2.2~3厘米,内面有黑紫色斑点,外轮8片较窄,近基部具内陷蜜腺;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之半,花丝上部光滑,下部渐宽,密被细乳突;子房柱状,长5~6毫米,花柱较子房长1倍,柱头3浅裂。蒴果直立,六秽柱形,长1.2~2厘米,稜嵴有窄翅;花被残存,反折。种子多数,宽卵形,扁平,黄棕色,长约5毫米,周围具1毫米宽的翅。花期6月,果期7~8月。生于海拔2600~4400米的山坡或灌丛。主产甘肃岷县、漳县、宕昌、武都、文县、甘南州、临夏州、榆中、临洮及和政等地。四川西北部及青海东南部亦有分布。本种为药材岷贝的主要来源,但一些地区亦将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卷叶贝母F.cirrhosa D.Don统称为岷贝母。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岷贝母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需5—6年。早期植株矮小,常被其它植物所覆盖而不易看到;开花结果的植株,高达40厘米,从出苗到地上部分枯萎约90天左右。一年生植株,由种子发育而成,生长缓慢,当年仅生1枚针状叶,俗称“针叶”(图版2:1)。见光部分高2~3厘米,绿色,中部以下深入至土壤中,白色,着生于鳞茎底盘;地下鳞茎卵球形,高约3毫米,初具1白色肉质鳞片,后期2鳞叶对合,体形略有增大;须根数条,出自鳞茎底盘,白色,细弱。秋季叶枯萎,地下部分宿存。二年生植株由去年宿存鳞茎长成,先生出一条极为细弱的地下走茎,长4~12厘米,径不及1毫米,白色,柔嫩,其远端末节处生1单叶,同时生1地下小鳞茎(珠芽)。此时,当年全苗即成,俗称“单叶”(图版2:2)。叶片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8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暗绿色,具并行脉;叶柄细弱,长2~16厘米,大部埋于土壤中;小鳞茎卵球形,乳白色,初具1肉质鳞片,长约3毫米,后期2~3枚鳞片对合,体形较前增大。至夏秋间小鳞茎生出数条须根时,其地下走茎自行断离,带叶的小鳞茎即成为新个体。秋后,单叶枯萎,鳞茎和小鳞茎均宿存。翌年,此小鳞茎以上述相同方式进行营养繁殖。三年生植株由经过二年宿存的鳞茎长成。先产生1~2条地下走茎,其远端末节处或与远端相近的2~3节处各生1对单叶,且伴生1对地下小鳞茎(珠芽)。此时,当年全苗即成,俗称“双叶”(图版2:3)。其叶片较二年生叶片狭小,待地下走茎自行断离后,则成为1~3对新个体。秋后,鳞茎和小鳞茎均宿存。翌年,此宿存小鳞茎仍以二年生植株相同方式进行营养繁殖。四年生植株是由经过三年宿存的鳞茎长成。春季,由顶芽产生地上茎,至茎生叶3~5片时,当年全苗即成,俗称“蒲苔”(图版2:4)。茎高5~10厘米,绿色;叶片条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4~6毫米,先端伸直,基部抱茎,两面无毛,具5~7条并行脉。鳞茎卵球形,饱满,具3—4枚肉质鳞片。药材岷贝以此质量为佳。据我们观察,从四年植株开始,不再产生地下走茎。五至六年的植株,是由经过4~5年宿存的鳞茎长成,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三种现象:①开花而不结果。这可能为第一年开花因雌蕊发育未达成熟所致,或因其开花较早或过晚而缺乏昆虫传粉之故。此外,在海拔较低(2700米以下)或较高(3500米以上)的地方均出现结实率明显下降。②产生小形的不孕花。这类植株比较细弱,高10~20厘米,花的各部早期萎缩,但鳞茎较为饱满。全苗俗称“鹿吃杆”(图版2:5)。③正常开花结果。多系六年生植株,俗称“花药”(图版1:1-8)。其花蕾在出土前即形成,初被最下一对茎生叶所包盖,至出土开放后,其花梗始终作近180度下弯而使花下垂,转入果期时,果梗直立。其花梗由下弯到直立的过程多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且数小时内即完成,而未受粉的花则始终下垂至枯萎。当年的种子,从外形上仅能看到具翅的种皮和胚乳两部分(图版1:8),其胚体不明显,是否由于受精后停止在初期分裂阶段,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此外,岷贝母自开花以后,每年其鳞茎最外一肉质鳞叶被消耗而变为褐色膜质鳞片,常包被着鳞茎,其内部又产生新芽补充。此种更新现象能继续多久?也有待进一步观察。讨论(一)如果只观察到岷贝母开花植株的形态特征,则仅能知道它的分类系统位置,倘若将其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全部联系起来,则可进一步了解它的生活规律,这对今后岷贝的药材生产、野生变家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通过各阶段形态特征的对比,在采收时,对药材质量的选择方面,根据地上形态就可以判断出地下鳞茎的大小和质量。例如四年生(蒲苔)和不孕花植株(鹿吃杆),其鳞茎饱满,质量最佳;五年以后的植株(花药),质量稍次;而二年生(单叶)和三年生(双叶)植株,其鳞茎多数甚小,质量较次。据此,在采收时对后者应保留使其继续生长,同时可利用其进行营养繁殖。(二)据产区实验,未经低温(10℃左右约100天)处理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经过三年才能萌发。再加上在自然传布过程中所遇各种不利条件,致使种子繁殖受到很大影响。因之,岷贝母出现以地下小鳞茎繁殖,这种适应形式,对其种群的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步统计,在正常情况下,1粒种子从萌发到第一年开花结果(即6年之内),仅以地下走茎和小鳞茎的繁殖方式,就可产生110株新个体(其中三年生植株平均以产生2对珠芽计算),这就是产区群众所提出的“岷贝始终采挖不绝,甚至越采越盛”的主要原因。据我们观察,在开花植株的下面,几乎都能找到密度较大的幼苗群。由此,群众的经验和我们的观察以及该植物所具有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但种子繁殖对于提高生活力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因此在人工培育中,必须考虑到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同时进行。(三)岷贝母与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和卷叶贝母F。cirrhosa在形态上均很相似,极易溷淆。与暗紫贝母比较,其相似点为叶片5~6,最下2枚对生,其余散生,叶尖伸直或仅在果实后期出现卷曲,茎顶生1枚叶状苞片,花丝中部以下密被细乳突,柱头3浅裂等;其相异点为暗紫贝母的花被片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而岷贝母的花被片黄绿色至黄色,散生紫黑色斑点,二者以此可以区别。若与卷叶贝母比较,其不同点是后者具叶5~6或更多,对生、轮生或间有互生,叶尖明显卷曲,花被黄色,具紫色方格斑纹,花丝平滑等特征,可与岷贝母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