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104例临床小结
年代:未知
医家:逯志超,宁淑敏,刘筱坤
开本:16开
来源: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
印刷:铅印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多发病,在治疗方面,由于细菌耐药问题,西药疗效并不满意。在中药治疗方面,以往多同时服用抗菌素,为了探讨单独服用中药、中药加抗菌素以及单独用西药等疗效情况,现将我科1977及1978年的7至11月,中西医结合分组治疗结果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共观察104例,其中住院病人72人,门诊32人,住院病人均为重症病例。本组男64例,女40例。年龄在1岁以内者86例,其中24例在6月以内,2岁以上者仅2例。所有病例均作过粪便常规检查,住院病例大部分作过粪便培养,其中10例为阳性,计有:鼠伤寒杆菌7例,痢疾杆菌2例,乙型付伤寒杆菌1例。二、治疗方案与分组共分以下三组:1.中药组:共57例,其中32例为门诊病例。根据中医辨证服用消化不良I号、I号或号,必要时随证加减。1号方:党参6克炒白术10克茯苓6克炙草6克炒建曲10克焦查10克鸡内金4克。用于伤食泻。主证有腹部胀满,腹痛则泻,或伴呕吐,吐泻物均有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微黄。I号方:煨葛根10克藿香6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陈皮6克酒芩6克丁香10克白扁豆10克炒建曲10克。用于湿热泻。主证有泻下次频,或暴注下迫,大便色黄有粘液,味腥臭,或伴有呕吐、发烧、神倦、烦渴、尿少。舌质红、苔黄腻。号方:制附片3克(先煎)干姜5克肉桂6克小茴香10克肉叩10克炒山药10克炒薏仁10克炒建曲10克茯苓10克粟壳3克。用于虚寒泻。主证有:泻下清稀如水样,无异臭,伴腹痛、肠鸣、纳差,或有低热,面色灰白,神萎肢冷,小便清而少。舌质澹、苔薄白。以上I、Ⅱ、】号方均水煎服,1岁以内者两日一剂,1岁以上者每日一剂,均分三次服下。2.中药加西药组:中药服法同上,另外选用一种抗菌素,如新霉素、土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本组共35例。3.西药组:不用中药,抗菌素选用同上。助消化药用胃酶合剂,收敛剂用鞣酸蛋白,腹胀者用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封闭,并及时补钾,本组共12例。以上三组支持疗法、脱水补液等均相同。三、疗效观察1.疗效评定:凡在5天以内病情好转,大便恢复正常者为治愈;症状减轻便次减少为好转;5天仍未减轻者为无效。2.本组共治愈84例,治愈率为80.8%,其中各组治愈情况分别为:中药组治愈45例占79%,好转8例占14%,无效4例占7%;中药加西药组:治愈30例占85.7%,好转4例占11.4%;西药组治愈9例占75%,1例好转,2例死亡。3.退热情况:中药组住院25例中15例有发热,平均退热天数为2.16天(1~3天);中药加西药组35例中21例发热,平均退热天数为2.4天(1~4天);西药组12例中10例发热,平均退热天数为8.85天(2~28天)。4.止泻日数:见附表:附表用药后平均止泻日数和平均住院日数入院时大便次数组别止泻平均日数平均住院日数(次/日)中药6~10+2.58(1~6)6.33(3~13)中药十西药10~205.22(1~12)9.11(3~25)西药7~10+15.3(1~41)18.41(3~47)四、讨论与体会1.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因是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所引起。根据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程中“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我们在组方中,药物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既辨证施治又照顾到婴儿生理特点,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好。2.小儿腹泻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但有时往往出现高热、腹胀、脱水及其它中毒症状;有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易辨认;有时则先实后虚。所以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随证用药,注意加减,否则将会贻误病情,我们随证加减,一般是:腹胀者加木香、厚朴、陈皮;热吐用竹茹,寒吐用丁香、炮姜、姜半夏;热重者加葛根、黄连、芦根、滑石;口渴者加花粉。另外,本组有7例呈迁延性腹泻,根据中医久泻伤阴及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我们注意加用育阴生津的药物,收到满意效果。3.根据以上分组治疗情况,初步看出中药加用西药组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独服用中药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加用西药。当有合并感染(如肺炎、菌痢等)时,则考虑选用抗菌素进行联合治疗。4.对重危病人,除输液及支持疗法外,本组有5例配合针灸治疗,这些对治疗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最主要的是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