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盛衰”探《伤寒论》对疾病预后的判断
年代:未知
医家:将明德
开本:未知
来源:广安县中医院
印刷:铅印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脉证,从不同的角度,“谨守病机”,着眼汗、吐、下之法证,阴本为祛邪而设,祛邪即以复正(阴阳自阳盛邪,顾热胜复,津液存亡,胃气有无和)。然用之不当,却有伤津耗血之擎,等各有侧重地把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归纳但若伤之不甚,邪气复去,此时,“谨和为:愈、不愈、病退、病进、欲解、已五味”,适宜的休息疗养,则可不饲药解、生、死、难治、不治、可治···..··借再,同样收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以指导临床。充分反映了他重视疾病预后效。故仲景目:“阴阳自和者,必自的学术思想。本文以“阳阴盛邪为例,愈”。又如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略探是书对疾病预后的判断,以疯其一热,身无汗,自妞者意”。,俗称红斑。汗。风寒客表,不药自,是正气盛,邪郁化热,正邪相争,鼓邪外除,伤及阳、阴阳自和,其病自意络,热随泄,从而脉静身和,阴阳平中医治病,是以“阴阳自和”为宗调,其病乃愈。如若血不止,舌终,脉旨。所谓“阴阳自和,即“阴平阳急躁动等,则又当别论。临床应子注意。秘”,“阴阳平调之义。为了实现这个2.病重邪盛,必借药疗。人身自有的目的,先师仲景深研内经理论,结合临床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病重邪实践,深刻认识到病理条件上的阴阳能否盛,或正虚邪实,无力自调时,必须借助自和,与受邪轻重,体质好坏,治疗当否药物或针刺等手段之助,祛邪以复正,或等因素紧密相关,有的不药自和,有的必扶正以祛邪,以期阴阳平调,病愈康复。借药疗,不能一概而论。例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1.正盛邪微,不药自和。如若正气旺愈”。太阳中风,服桂枝汤而反烦,不是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盛,邪气较轻,人体自有的调节机能能使失衡的阴阳之气,在新的条件下复归新的药不对证,而是病重药轻,服桂枝汤后正平衡,共病得治。例如58条;“凡病,若气得药力之助,欲鼓邪外除,但药力尚不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足,正邪相搏,邪郁不解所致,故针药并阳自和者,必自意。”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7页
15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