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喘胀自汗100例

年代:未知
医家:文芙蓉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祖国医学所说喘胀是指咳嗽、气喘、心悸等一类疾病。属于西医的肺气肿、肺心病,乃至于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范畴。此类病人多为咳喘、心悸、浮肿等症所累,同时亦有相当数量病人被自汗、多汗所苦。出汗本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临床上遇到久病之中出现大汗淋漓,久而不已,严重时导致虚脱,则属病理状态的多汗。张景岳说:“若其他杂症,本非外感之解,而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故我们对100例喘胀自汗病人行中药辩证施治,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1983年~1989年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为53岁~74岁之间;100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工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中医辩证,也符合1979年吉林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所规定的“喘胀”范畴。本组喘胀自汗属气虚自汗47例,阳虚自汗39例,气阴欲脱14例。治疗方法100例病人均口服中药汤剂,基本方剂为:黄芪25~50克,党参20~30克,桂枝10~15克,白芍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丹参15克,煅牡蛎50克,甘草15克。若阳虚者加附子10~15克,气阴欲脱者人参易党参加山萸肉15克,生地25克。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结果症状、体征消失为显效,本组76例,占76%;平静状态无汗,活动后微汗,无痛苦感为有效,本组18例,占18%;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本组6例,占6%,总有效率为94%。有效病例服药少则4剂,多则22剂。平均为8剂。病案举例黄某,男,59岁,病例号012050,1985年11月7日入院。慢性咳嗽10余年,心悸、浮肿反复发作,近10日加重。入院后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经用抗生素治疗,黄痰减少,气短不减,仍肝大肢肿,为多汗而焦燥不安。述说汗出浸衣,日发数次,汗后恶寒,厚衣被则汗益多,减衣被则恶寒甚,表情痛苦,面色魄白,精神疲备,头面部汗出蒸蒸,近则闻及汗臭味,肌肤汗湿浸衣被,舌澹苔白,脉沉缓,中医诊为“喘胀、自汗”,证属气虚,治以补气固表止汗,药用:黄芪35克,党参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丹参10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2剂后汗减半,平静状态无汗,活动后少量汗出,精神状态转佳。继投2剂,肌肤干爽,汗臭味消失,自汗告愈。讨论所谓自汗,即时时汗出,动辄益甚也。汗为心之液,并有“血汗同源”之说,常人过劳微汗尚可,过汗必则伤津耗血。故临床遇喘胀自汗患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气阴欲脱”之绝汗,如任其发展,则可导致阴阳离绝而危及生命。本文所拟之基本方中,重用黄芪,因其善补肺气以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党参补益肺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汗与卫气相关,卫气是人体阳气一部分,卫气实则汗必自止,故以芪参为合药。桂枝通阳化气,白芍养血敛阴,二药合用协调营卫,实肌表固胰理,与龙社合用则敛阴潜阳、内实外固以止汗。生地滋阴养血;山萸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麦冬养阴清肺以生津,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善治体虚多汗;丹参则活血化瘀,以上诸药,协调合作,可达阴平阳秘、营卫调和、气血有序、卫固汗止之用。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