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乳腺导管炎的体会
年代:未知
医家:黄胜平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乳腺导管炎又叫乳晕旁脓肿,是乳晕或乳晕附近皮下浅表的小脓肿,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初起红肿疼痛,常自行破溃,伤口不大,但极不易愈合,或反复发作,令人十分烦恼,中医称之为乳晕旁乳漏。一、理论依据中医认为乳房的经络、与胃、肝、肾冲任等经脉有关,乳房疾病多由肝胃二经受病清条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谓“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痛疽”。乳腺导管炎多由肝气不舒,失于条达,肝胃蕴热以致经络阻塞,气滞血瘀,邪热蕴结而成肿块,热盛内腐而成脓。中医治疗多以流肝理气。软坚散结为主,丹栀逍遥散是《和剂局方》中方,是疏肝解郁、和血清热的常用方剂,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八月,将此方加减运用乳腺导管炎的治疗上,先后观察了十余例病症,都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二、方药组成柴胡15g,当归20g,白芍15g,丹皮15g,栀子15g,瓜蒌20g,青皮10g,香附15g,丹参30g,路路通15g。三、方药分析柴胡疏肝理气,白芍、当归养血柔肝;丹皮、栀子清热凉血、疏泄肝胆郁热;青皮、香附疏肝理气解郁;丹参、瓜萎活血通经散结,路路通利水通络,全方意在疏肝理气,软坚散结。四、典型病例例1、陈××女34岁大连布鞋厂初诊1990年12月4日,病史:左乳头周围二年来每周生气上火出现肿痛,来诊时病程半月,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左乳头内上方有一个3×3cm肿块,皮色微红,边界不清,压痛(+)化验血WBC10.600/m3、N72%,红外线提示炎性肿块,诊断:左乳腺导管炎。治则: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方药:双花40g,公英40g,柴胡15g,当归20g,白芍15g,丹皮14g,栀子15g,瓜蒌萎20g,香附15g,青皮10g,路路通15g,3付水煎服。12月8日二诊,左乳肿痛减轻,皮色正常,肿块缩小,药方去双花、公英加川芎,再进9付,肿块缩小为0.5×0.5cm,轻度压痛,前方去丹皮、栀子加丹参30g,夏枯草15g,川山甲1g,巩固用药12付,复诊时未触及肿块,红外线检查左乳无异常,随诊未复发。例2、衣××,女,35岁,大连海洋渔业公司,初诊1990年4月13日,病史:左乳晕局部七年中红肿破溃三次,病情迁延不愈均经切开引流,来诊时发病一月,经口服西药抗炎中药及局部清疮换药等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查体:左乳晕旁红肿、硬结5×4cm乳头外上方有一窦道,创面肉芽不鲜,挤按有脓汁,乳头内翻,积存大量脱落的表皮碎屑,化验血WBC9.800/m°,N78%中医诊断:乳晕旁乳漏,西医诊断:乳腺导管炎。治则: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疏肝解郁。方药:公英40g,败酱30g,生黄芪25g,皂刺15g,五不留行15g,川山甲15g,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0g,瓜蒌20g,青皮10g,香附15g,3付水煎服。4月15日二诊左乳肿痛减轻,再续3付,窦道周围红肿明显减轻,原方续服6付窦道内缩,无分泌物,乳房皮色基本正常,前方去生黄芪、皂刺、五不留行、加黄芪25g,川芎15g,6付,左乳无明显肿块,窦道愈合,巩固用药5付,查体无异常,追访未复发。五、初步体会1、一般人对乳腺导管炎认识不足,反复做局部切开引流,除了造成窦道或乳晕旁瘘管外,作用不大,西药抗炎亦无特殊疗效,中药治疗确实有较理想的效果。2、本病多由情志损伤,郁闷忧思致肝失疏泄,故治疗上多给予疏肝理气,软坚散祛为主,局部红肿热痛或形成窦道时,应加大清热解毒药量,如双花、公英、败酱。脓成己溃应加托里透脓药,如皂刺、生黄芪、溃后易扶正固本,加黄芪、川芎等,促进窦道愈合。3、本病常在不发作时乳晕旁有黄豆粒大小结块,质韧无痛,患者不易注意,应加大软坚散结药量,巩固疗效。另外,在治疗期间及治愈后的一段时间里,应禁忌辛辣鱼腥、谨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