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单纯中药治疗的临床体会
年代:未知
医家:彭维民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一种急性病。约占脑血管疾病总数的50~60%,最为多见。其次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祖国医学“中风”证范畴。亦称之为“卒中”。俗称半身不遂或偏瘫。其发病与体质、饮食、精神、烦劳以及平素患有“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筋脉失养”之动脉硬化,“气虚血瘀内虚邪中”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中风”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汉以来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后来又把中经络分为经络空虚,风痰痹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二个证型和中脏腑分为闭证(又分阳闭、阴闭)、脱证二个证型。通常将前者归属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归属出血性中风,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病的后期称之为恢复期或后遗症。脑血栓形成患者往往是一觉醒来,才发现半身不遂。正如王清任所指出的“如睡时气之归并,人不能知觉,不过是醒则不能翻身”。笔者根据王氏比拟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亏五则气虚,气虚则血滞。血滞则瘀阻。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阳气运行周身则“十全”。运用王氏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本病,收到良好效果。病例举例例一:患者丁某,女性,70岁,家庭妇女。家住大连市中山区长江路301号。于1987年10月2日初诊。病人长子代述:右侧半身不遂三天。于三天前晚间玩牌甚晚,早晨醒后欲翻身起床不能,右侧肢体活动失灵,遂发口眼歪斜,语言费力,口角流延。即到市某医院诊治,CT检查诊为脑血栓形成。未治回家遂邀余前往诊视。查体:意识尚清,舌强语蹇,体温36.8℃,血压170/100mHg,心音纯,律齐,右鼻唇沟变浅,右瘫肢肌力1级,瘫肢不温,遗尿,大便未解,舌质紫暗少津,脉细缓无力。此乃正气虚亏,瘀阻脉络。拟补气活血化瘀法。首选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克、当归2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地龙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牛膝15克6剂,水煎服。10月9日二诊:服药6剂、诸证大减。前方去防风加党参15克、嘱服半月、三诊时,瘫肢肌力恢复至级。四诊时,自立行走,步态平稳,语言流利,生活自理。停服汤剂,改用大活络丹、牛黄降压丸巩固疗效。例二、姚某,女性,85岁,家庭妇女。家住大连市石油联营公司家属宿舍。于1987年11月5日初诊。其儿代述:病人平素少有患病,在二天前因劳累过度,早晨突然右半身失灵,口眼歪斜,失语,口角流延,大便多日未解,小便失禁。曾请附近某卫生所来诊,疑诊为脑出血、脑血栓形成。拒绝给药,建议送医院抢救。家属考虑病人年高体弱,病情危重,住处高山坡处,不愿搬动,故邀余往诊,查体:病人身体消瘦,意识模煳,体温正常,心率60次/分,血压180/105mmHg,右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偏瘫不用,瘫肢不温,舌质微青紫,苔白薄,脉细弱无力。临床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是症。此乃正气大虚,血脉瘀阻。拟大补元气,活血化瘀法。处方;补阳还五汤原方重用黄芪150g,余药同例一量。3剂,水煎服。嘱用匙频频给药。三天后再诊,病人意识稍清,但语言不利,右瘫肢肌力稍有恢复,已能进少量饮食,大便已通,小便仍失禁。原方再继续6剂,服法同前法。同时加服牛黄降压丸。12月25日再诊,病人意识清晰,语言基本流畅,瘫肢温润,可以坐起,小便自控,右上臂手指握物有力,右下肢活动自如,血压170/80mHg,床上生活自理。原方汤剂和大活络丹嘱交替服用。88年1月6日访视,病情稳定。几点体会一、脑血栓形成,首当补气活血化瘀论治。本“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理论,方中重用黄芪,配以和营活血化瘀之当归、川芪、赤芍、红花、桃仁,佐用通经活络之地龙。诸药相任,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诸证渐除。脑血栓形成属中经络,通常多采用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之大秦艽汤或育阴潜阳之镇肝熄风汤治疗。本病后遗症和恢复期才考虑采用补阳还五汤。笔者将本方提前使用,用在发病之初且不用任何西药,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二、辨病与辩证结合,首当辨舌辨脉。张锡纯提出:“论治偏瘫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意思是说,必须气虚血瘀者尚可运用本方,否则反成坏病。辨其病,必须确认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辨其证,必须查知舌质紫暗还是舌质红,脉象细弱无力还是脉象大而有力或弦硬有力。笔者体会,病与证属前者当急用快用本方,不用则误;属后者当属禁用,用则可能导致坏病。并非偏瘫者初期一律禁用本方。笔者认为补阳还五汤在抢救缺血性中风证时当早用不要后用。出血性中风证当禁用。出血性中风的后遗症和恢复期亦不可轻用此方。三、应认真挖掘和续承中医治疗急症的传统方法。中风病人,不论属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均属急重症。一旦发病,家属往往送医院急诊处置或收入院治疗。对脑血栓形成的治法,通常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张血管药,抗凝剂或手术治疗,即便是综合疗法,中医往往处于配合或在治疗后遗症和恢复期发挥作用。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此类急症病人在急性期内完全采用中医疗法,实难被人接受。笔者所举病例,例一家属硬是把病人推到中医方法上了。例二年高体弱病危重,在准备老人后事的同时,儿女为了尽到孝心,经友人介绍,邀余住诊,冒险一试。笔者体会到,象这样单纯用中药治疗本病的病例,实在难矣。故此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