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瘫痪证354例康复疗效报告

年代:未知
医家:李寿山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张天文林敬波周虹瘫痪症系临床上常见的难医之证,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康复方法。多年来我们采用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或二者合用的方法,对354例瘫痪病人进行临床观察,效果尚属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系病房或门诊单纯用中药或针灸治疗的患者。2、性别、年龄与病程本组病例男性220例,女性134例。年龄:6个月~5岁16例,30~50岁49例,51~60岁106例,61~70岁113例,70岁以上70例。其中年龄最大者93岁,最小者6个月。病程:1天~1周15例,8天~1个月36例,1个月~3个月93例,3个月~6个月128例,6个月~1年34例,1年~3年26例,3年以上者22例。3、瘫痪分类及临床表现3.1分类:脑血管意外,其中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273例,脑出血及其后遗症49例,脑栓塞10例,计332例。嵴髓灰白质炎16例,创伤性截瘫6例。3.2临床表现:主症:偏瘫329例,其中左侧偏瘫172例,右侧偏瘫157例,单瘫61例,其中上肢5例,下肢11例,四肢瘫2例,双下肢瘫6例,交叉瘫1例。兼症;神志障碍12例,失语13例,二便障碍54例,性功能障碍31例。分组及治疗方法1、分组:本组随机结合患者接受意愿,分中药组、针灸组、针药组。其中中药组174例,针灸组82例,针药组98例。2、方法2.1中药组:复瘫汤主药:黄芪、川芎、赤芍、牛膝、山黄肉、熟地。水煎服,日二次,每次100m12.2针灸组:主穴:百会,阳陵泉、曲池、太溪、合谷。辅穴:A,足三里,悬钟,昆仑、外关、肩。B、阴陵泉、三阴交、复熘、尺泽、内关。主穴2~3个,每日1次,辅穴AB组交替使用,留针10~20分钟,提插捻转,中等刺激量,中间行针1次,时间3~5分钟,每10次一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2.3针药组:两组方法合一,针药并用~32~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1.1基本痊愈:主症:上下肢运动功能正常,肌痿恢复。兼证基本恢复,生活自理。1,2显效:主症:上肢上举平肩,手指伸拳握力较弱,下肢能抬高45°以上,足趾伸屈力弱,肌痰部分恢复,能自理生活,尚有部分功能不全,兼症部分功能恢复。 附:典型病例例1张×,女性,47岁,住院号34945,1983年2月13日入院,入院前一天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失语,口角歪斜,恶心呕吐,继之右半身不遂,但意识清,无二便失禁,舌澹,苔白,脉沉而结。查体,T:37.3℃,P:63次/分,BP14.6/10.6Kpa,神清,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敏感,右鼻唇沟变浅,舌短缩难伸,颈软,心率:83次/分,律绝对不齐,右上肢软瘫,肌力0级,右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CT扫描报告:双侧脑便塞,EKG:Af,血尿常规均正常。中医诊为中风,西医诊为脑血栓形成,治以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之法,投以复瘫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甘草、地龙。8天后语言障碍好转,下肢可屈伸,上肢可微抬,肌力1级,25天后可行走,30天后肌力3级,语言较清,60天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正常,能生活自理,语言清晰,1983年4月19日痊愈出院。例2,李×,3岁,男性,门诊号669,患者以发热四天,右侧肢体不能活动2天来院。4天前开始低热,精神不振,未介意。经过2日后其母发现右手不能持物,继则右下肢瘫痪,不能站立及行走。当晚体温升高,腋下38.5℃,并发右侧肢体阵发性痉中售~33~挛性抽搐,间隔3~5分钟1次,发作时汗出。至市×医院,诊为“小儿麻痹症”,肌注青霉素,口服多种抗菌素治疗1周无效,来我科就诊。查体患儿面色苍白,瘦弱,右侧肢体软瘫,肌力0级,右巴彬斯基征阳性,中医诊为小儿瘫痪症。行针刺疗法,每日1次,取穴:大椎,命门,曲池、合谷、肩、环跳、阳陵泉、绝骨、肾俞。针剌2次,右手可抬举,肌力达】级,手可屈伸,握力差,下肢仍不能自主活动。3次后下肢肌力恢复至【级,能翻身,5次后上肢活动基本正常,右下肢可扶持站立。7次后右下肢肌力Ⅳ级,可步行5~6米,12次诸症痊愈。例3,李××,男性,34岁,住院号52414,患者于辛年前在施工中不慎被砸伤,当时神志不清,口鼻耳出血,急至市×医院,诊为“脑外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第12胸椎骨折并嵴髓损伤。”行颅脑手术及胸椎手术后病情稳定。然双下肢软瘫,二便失禁,终无疗效,随来我院治疗。来诊时患者双下肢肌力0级,二便失禁,第11胸椎以上感觉消失,双下肢肌肉明显萎缩,尾骶骨部有2×3cm3之褥疮1处。舌质澹红苔薄白,诊脉沉细,中医诊为瘫痪症。系外伤督脉肾府,气虚不运,血瘀经络所致。以补肾壮督、益气化瘀,疏通经络法,内服复瘫汤加减、黄芪、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牛膝、红花、赤芍、当归等,水煎早晚分服,日1剂。针灸取穴,胸11至第2腰椎夹嵴穴,并用秩边、委中、殷门、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太溪、三阴交、太冲等,行补法为主,日1次。经过1周后,下肢触之可见抽动,2周后第11胸椎至第3腰椎区域有痛感,下肢肌力2级,3周后肌力3级,踝以下1级,2个月后可扶持站立,4个月后患肢可持单拐行走数步,小便开始自控,目前仍在进一步恢复中。结语瘫痪亦称瘫缓。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中医古籍中之四肢不用、足不收、躺曳、痿蹙、偏枯、半身不遂等均属瘫痪范畴。瘫痪之症,《圣济总录》指出:“摊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缓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谓之摊。其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凭物方能运用者,谓之缓”。据此,现代医学中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嵴髓灰白质炎后遗症,创伤性截瘫等应属本证范围。致瘫之因,主要有二,一则内伤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二则外受风、寒、湿、热、痰、瘀创伤等致病因素。因而伤其督脉,阻其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其濡养而病,其病理主要为“虚、瘀互结”,故不论小儿、成人,老年,其治疗大法,一则补虚重在益气,二则祛瘀重在活络。内服复瘫汤意在补气活血,疏通经络,外用针灸调和气血,激发经气,具体治法因人因症而宜。本组报告之354例瘫痪症,均按上述理论指导,运用不同治法,获得较好疗效,基本痊愈149例,占42.09%,显效97例,占27.40%,好转81例,占22.88%,无效27例,占7.63%。总有效率为92.37%。其中中药组与针灸组疗效大致相同,针药合治组似较单用中药或针灸为佳。当然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治疗先后以及年龄、体质等都有一定关系。另外在康复过程中,配合功能锻炼(如自主及被动运动)对提高疗效有辅助作用。本组病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不同运动方法,促其康复,起到一定作用。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