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正复后行外固定牵引器治疗掌骨骨折60例临床初步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尚世忠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由于外伤致掌骨骨折,对于手部骨折治疗至关重要。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学习、劳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双手,所在对掌骨骨折的治疗必须要高水平,对位要满意方能不影响手的功能。往昔我院对掌骨骨折,尤其是错位,成角明显的骨折,正复虽有一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近年来我院引进了外固定牵引器治疗掌骨骨折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现仅就60个病例进行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6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左侧15例,右侧45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占33例(其中本奈氏骨折12例)。第二掌骨骨折8例、第四掌骨骨折7例、第五掌骨骨折12例。60个病例中包括陈旧性骨折4例。除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33例外,余横断骨折的10例,斜断骨折17例。致伤暴力均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治疗方法取坐位:如人员不足者一人即可进行复位。在局麻或无麻醉下进行手法正复。由于外力作用不同及肌肉牵拉作用,骨折端可呈各种移位及成角畸形。所以在复位时就采用相应的拔伸牵引、端提挤按、折顶回旋、分骨等手法。待复位满意后上外固定牵引器进行皮牵引,以对抗肌肉收缩而引起的错位和成角,从而达到固定目的。讨论与体会本组病侧均为闭合性骨折且都在门诊治疗。致伤因素均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骨折病人男性占50例,女性10例。右手占45例,左手仅占15例,说明了劳动强度,工作性质和用力习惯与致伤因素成正比。笔者以往对掌骨骨折正复后采取了一些固定方法、行小夹板、握绷带卷、铝板、塑型夹板固定等。对有些类型骨折.收到一定的疗效,但对有些类型的骨折,如斜型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则疗效欠佳。本组观察病例和国内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尤以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为多见、二、四、五掌骨骨折次之。若第一掌骨基底部内侧面发生骨折,其小骨折片仍留于原位,掌骨基部向桡侧,背侧移位,呈半脱位状,此类型之骨折称之为本奈氏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其远侧端由屈拇长肌与拇内收肌牵拉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近侧端受拇长展肌牵拉,向桡侧与背侧成角。本奈氏骨折远侧则向桡背侧脱位,对这一类型的骨折,临床行手法正复后,于掌骨基部用宽约1.5-2.0cm绊创膏加压环掌固定之,其上加小纱布垫绷带包扎之,然后以外固定牵引器行拇指皮牵引固定之,疗效甚佳。对于陈旧的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成角畸形明显的30天左右可行再折术予以正复,亦行外固定牵引器皮牵引治疗之,疗效亦佳。对于掌骨颈骨折,因受骨间肌及蚓状肌肉牵拉骨折向背成角。掌骨干骨折向掌侧成角畸形。对掌骨骨折之治疗,亦是取坐位,在局麻或无麻醉下行手法正复、行掌骨外固定牵引器皮牵引外固定治疗之。笔者自采用外固定牵引器行手法正复皮牵引治疗掌骨骨折以来,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它的适应症;对掌骨骨折,不论是稳定性骨折或不稳定性骨折,临床证实疗效均佳,尤其是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及伴有掌腕关节半脱位的骨折(本奈氏骨折)应用外固定牵引器治疗尤佳。总之,对掌骨骨折,行手法正复后,矫正错位与成角后,再以外固定牵引器行外固定皮牵引,予以对抗牵引来克服肌肉的牵拉力,从而达到和保持满意的复位。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