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型治疗454例中风的临床总结
年代:未知
医家:赵玉茶,杨松池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从1981年1月至1986年底,我病房收治了621例中风病人,其中16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54例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为主,配合针灸中药注射液静点等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454例中风治疗观察结果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从1979年1月至1986年底,我病房收治的621例中风病人,其中16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仅选用纯中医治疗的454例。2、一般资料454例中,78~84年266例,85年103例,86年85例,男286例,女168例,50岁以下50例,50~9岁132例,60~69岁59例,70岁以上113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86岁,就诊时发病最短时间为1小时,最长时间为1年,绝大部分在一个月以内,有高血压病史者279例,有风心病、高心病、冠心病者84例,既往曾患过脑血管意外(复中)者51例,嗜烟者186例,嗜酒者153例。3、中医分型与西医诊断454例中属中脏腑者14例,其余440例为中经络现代医学诊断为脑出血者56例,脑血栓形成者3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例,颜面神经麻痹者1例,高血压脑病者1例。4、诊断依据主症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有的伴有头痛、头晕颈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逐渐偏瘫,85年后住院患者,有117例经CT确诊,诊断均明确。二、治疗情况1、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意识清晰,口眼歪斜,语言寒涩基本消失,患者肌力提高【级以上或恢复至Ⅳ级以上床上生活自理。(2)好转:意识清晰,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好转,患者肌力提高I级,床上生活部分自理或需护理。(3)无效:意识不清,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死亡。.三、疔效分析454例中基本治愈323例,占71.1%,好转120例占26.4%无效11例,占2.5%,总有效率97.5%,平均治愈天数为41.2天。其中79~84年266例基本治愈182例,占68.4%,好转77例,占29%无效7例,占2.6%,总有效率为97.4%,平均治愈天数为43.5天。85年103例,基本治愈76例,占73.8%,好转25例,占24.3%。无效2例,占1.9%,总有效率为98.1%,平均治愈天数为41.2天。86年85例:基本治愈65例,占76.5%,好转18例,占21.2%,无效2例,占2.3%总有效率为97.7%,平均治愈天数为34.4天。3、疗程最短2天,最长151天,平均39.1天。其中79~84年266例,最短4天,最长151天,平均42.7天。85年103例:最短者2天,最长100天,平均为36.3天。86年85例:最短者3天,最长77天平均34.2天。4、治疗方式: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中汤药为主,有235例配合针灸,85年病例中有34例配合刺五加注射液静点,86年病例中,有10例配合刺五加注射液静点,42例配合丹参液静点。在454例中属风阳上扰型237例,风痰阻络型44例,气虚血瘀型293例,阴虚风动型64例。(1)风阳上扰型主症: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眼喝斜,眩晕耳鸣、语言蹇涩,面赤口臭、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多弦劲有力或弦数。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药:天麻勾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如症兼头痛胀热偏于阴虚阳亢者,用镇肝熄风汤,兼肢麻抽搐,偏于肝风内动者用天麻勾藤汤。(2)风痰阻络型主症: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眼喝斜、语言蹇涩、眩晕耳鸣、形体肥胖、身倦嗜睡或神志恍惚、胸闷痰多、舌体胖大、舌质暗澹,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则:平肝潜风、化痰通络方药:羚羊勾藤汤或涤痰汤加减。如主症兼肢麻抽搐,偏于风盛者用羚羊勾藤汤兼胆胄不和,口苦呕恶,偏于痰湿化热者用涤痰汤。(3)气虚血瘀型主症: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眼喝斜、语言蹇涩、面黄神疲、气短无力或自汗出、肢体酸软、舌质紫暗或暗澹,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紫暗,苔多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沉细或虚大无力,治则。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4)阴虚风动型主症: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烦燥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疲软、全身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或弦细数。治则:滋补肝肾育阴熄风方药:地黄饮子或杞菊地黄汤加减舌短难伸,语言蹇涩为主用地黄饮子,烦热眩晕为主用杞菊地黄丸。5、典型病例:1、鹿×× 男63岁 住院号317881986年6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两天由情志不畅,自觉半身活动失灵,语言微蹇涩,两天后晨起左半身不遂加重,语言蹇涩、口角喝斜、流涎、寐差神疲、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查体:T36℃,P86次/分,BP18.6/13.3kpa,意识清楚,双瞳孔等大正园,下对光反射良好,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颈软、心音纯、律齐。左上肢肌力【级,左肢肌力Ⅱ级,病例反射未引出。理化检查:脑CT意见、左侧基底节区、右侧额叶多灶性梗塞、胸透、心肺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尿正常,胆固醇正常。中医辨证;中风(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治以益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胆星配丹参液静点15天,10天后配患肢针刺15天后左上肢肌力恢复至W级、20天后左下肢肢力恢复至W级,1个月后左上肢肌力恢复至V级,自立行走步态稳健,语言流利,37天痊愈出院。(2)李×女59岁住院号425571986年6月23日入院1周前于劳动中出现右侧肢体麻木,即而右侧肢体活动失灵,逐渐加重,眩晕语蹇、口角m斜、食少纳呆,口干溲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沉弦而细。查体:T36℃、BP21.3/13.3kpa、抬入病房意识清楚、双瞳孔等大正园,对光反射存在,口角左偏,鼻唇沟变浅,心音纯,律正,心率70次/分,右上下肢肌力0级,右巴彬斯基症阳性。理化检查:脑CT意见,左壳核梗塞中医辩证:中风(中经络)属风阳上扰型。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用天麻勾藤饮加半夏、陈皮、菊花,配患肢针刺、丹参液静点10天,3天后患肢肌力恢复至1级,1周后恢复至I,两周后头晕消失,肢体沉重、乏力汗出,转为气虚血瘀型、改为益气活血法,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16天后患肢肌力恢复至】级,可以站立,34天后肌力恢复至W级,可以行走,36天痊愈出院。三、讨论1、中风的分类,传统按病因可分为真中及类中,按病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我们认为区别病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在临床中与治疗关系更为密切的按病机分型,我们在临床中将中风分为四型,即风阳上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型,同一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从一型转变为另一型,疾病前期风阳上扰和风痰阳络型较多见,后期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多见。本文各型之和多于病例总数,是因为患者病程中证型改变,分别进行统计的结果。(2)在临床中,我们体会到,用现代医学对中风进行确诊,对我们了解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予后及选择治疗方案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对每个病人,我们都采取中医分型和西医确诊同时进行,即辨证与辨病同时进行,从85年开始,凡是有条件的都经CT确诊。3、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治疗本病在辩证分型服中药同时,采取多种疗法配合的综合治疗,利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84年前我们配合针灸,85年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点,86年加丹参液静点,使疗效逐年提高,疗程逐年缩短。4、中风是一种急症、重证,单纯用传统的中医疗法、中药剂型口服给药,往往疗效不高,亦不易为患者家属所接受,所以,我们必须在保持中医传统的前提下研究中药新剂型和新的给药方法,我们采用刺五加液静点和丹参液静点后疗效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准备再观察新方法治疗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