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祖国医学的动态平衡观
年代:未知
医家:白长川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中医药学是历经千载而不衰的科学宝库,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具有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其学术体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辨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是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即经常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和稳定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调节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谈到运动和平衡的关系时指出的“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继续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机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然而又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对于疾病都有一种平衡失调的认识。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黑胆汁、血液、黄胆汁和粘液)失调论,吠陀医学提出三体液(体风素、胆汁素和粘液素)失调说。这些平衡说与中医五行学说有其类似之处,都是多元平衡理论。中医学家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将认识引向更高层次,把多元平衡理论升华到阴阳动态平衡学说。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科学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引导古代医学家在认识生命的长河中,创立了中医独特的学术体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生命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其权衡即是平衡之意。权为秤锤,衡是秤杆、秤杆欲达到平衡,就必须随着所秤物体之重量而移动秤锤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动态的平衡观。恩格斯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自然辨证法》224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所以动态的平衡状态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生命正常存在的条件是相对平衡和绝对不平衡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从旧的平衡到不平衡,再进入新的平衡的调节过程。人体从生到死是以平衡状态保持整个生命过程质的稳定性,以不平衡状态进行着量的变化,这个质和量,体现了生命活动的特征。动态平衡观是认识自然、人体与疾病的重要方法。古代医药学家运用了这一科学方法,创立了中医病因病机、生理病理学,以及诊断辨证、治则方药等学说。正常人体有一种自我调节职能,既能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又能调节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适应。反之,人体内部某调节能力减弱,不能应变各种刺激,就会发生疾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七情内伤,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使脏腑气机逆乱、气~46~血失调导致病变发生。七情如此,诸如外感六淫、饮食劳逸、房室金刃等等皆可致使人体内环境的失调而患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人的内环境失衡这是内因,也是致病的必然性和根本原因。贼风疾雨是外因,也是致病的偶然性和外部条件。中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亦从动态平衡观出发,分析正邪双方,对比其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均说明了阴阳胜负的外在表现,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制定治疗原则。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动态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诸如扶阳抑阴法,滋阴潜阳法,抑木培土法等皆为扶弱抑强,以平为期。总之,祖国医学的动态平衡观认为,正常人体是阴平阳秘的,人与自然也是平衡协调的。然而阴阳平衡是在其消长过程的不平衡运动中的一相对稳态,故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时,必需把握和运用好这一科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