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舌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31例急性心梗舌象观察总结
年代:未知
医家:刘亚平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中医舌诊是中医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临症验舌法》曰:“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某形、着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舌象观察,发现凡患急性心梗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具一定规律性的舌象变化。现将本病房1987年1月—1989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梗病人31例之舌象变化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31例病人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令最大85岁,最小35岁;住院最长84天,最短2天。死亡2例(均因并发严重心律失常而致。)本组病例依据突发胸痛或胸闷,有的胸痛彻背,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检查有典型急性心梗演变图形,发病后血清心肌酸谱升高等确诊急性心梗无疑。其中急性下壁心梗10例,广泛前壁心梗11例,前间壁心梗4例,心内膜下心梗1例,同时两部位或两部位以上心梗者5例(有1例无Q波心梗)。二、急性心梗的舌象变化本组病例舌象变化情况。。。。(心内膜下心梗波及无Q心梗除外)血清有的降低有的略高均恢复正均升高酶学有的恢复正常大多恢复正常常范围(注:入院后三天内死亡2人,四天出院1人;一周后出院1人,外科转入1人;近半月时出院2人;近一月后出院2人。有30例在发病一周内入院。)三、初探急性心梗舌象变化之特点参前表并结合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梗舌象变化有如特点:1、急性心梗发病一周内舌质呈多种表现,面以澹紫、澹红舌为多,占63%。一周后澹红舌消失,以暗红舌为主,占42%。一月后舌质又渐转澹红或澹紫,占52%,舌苔则由薄白为主转黄腻为主,最后又转薄白。在舌象变化的同时,心电图演变由反映梗塞部位之导联S—T抬高、病理Q波形成到S—T渐降,T波倒置;心肌酶谱由升高到正常。病人病情经历了发生→发展→渐愈之过程,与舌象呈现相互一致的变化。故观察舌象可辩本病之进退。多数病人舌质色泽由浅到深、舌苔由白转黄主病进;反之,舌色由深到浅、舌苔由黄到白主病退。2、急性心肌梗塞属中医之“真心痛”,多因胸阳不振、痰浊痹阻、气滞血瘀而发病。胸阳不振者,由于鼓动无力而致气血瘀滞,心脉瘀阻;痰浊壅盛者,亦可痹阻心络使心脉瘀阻,故气血瘀滞于心脉乃本病直接发病之病理机制,这就决定了本病舌象在整个病程中以舌质暗红色或兼见紫色为主,平均占73%。胸阳不振较明显者,舌质多澹紫,苔多薄白或白腻,苔白腻则因兼有痰浊,但阳气不足不易热化所致。凡痰浊较盛,气血平素较旺者,发病后由于痰浊瘀血互结往往化热而现暗红舌、黄腻苔,临床此种情况在病情发展时较多见,约占28.7%。另因体质差异,病情较重之不同,亦出现了其它舌象:素体气血不足者,初病时多现澹红舌,薄白苔,病程中质多澹紫,舌苔变化有的不是明显,有的现白腻或薄黄苔;而素体阴虚者,病程中可见红绛舌,少苔或无苔。3、据我们观察,凡急性心梗病人必有舌象之动态变化,而疑似急性心梗,最终经动态观察非此病者,舌象往往无变化或变化甚微,故舌象亦可作为诊断本病之参考条件之一。4、舌象变化与梗塞部位及面积似无特定关系。四、根据舌象指导对急性心梗的中药治疗1,由于心血瘀阻为本病发病之直接的主要的病理机制,本病病人之舌质又均见暗红或它色兼紫之表现,故活血化瘀为中药治疗之主要法则。2、舌质偏澹、舌苔薄白者,乃以胸阳痹阻为主,治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我们常用瓜萎薤白桂枝汤加活化之品。兼气血不足者,加益气养血药。3、舌质偏澹,苔白腻者,为阳虚痰浊,治当宣痹化痰、活血化瘀,常用瓜萎薤白半夏汤加活化之品。4、舌质偏红、苔黄腻者,乃痰热阻痹,宜清热化痰、宽胸利膈、活血化瘀,常用瓜萎薤白半夏汤加清热活化之品。5、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者为阴虚内热,治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用药时注意系何脏器之阴虚而补之,亦加用活化药。临床上并非仅有以上几种类型,亦不能完全拘泥于某一处方,必须注重中医辨证施治之原则,亦应参考主症及现象而立法用药。前述仅为粗浅之体会,因病例尚少,本人水平有限,对急性心梗之舌象变化规律尚不能完全反应,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