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中医师李寿山辨治“胃痞”微机系统
年代:未知
医家:林红十,张岩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胃痞”系指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中的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炎中居首位,WHO专家委员会将其列为癌前状态之一。目前尚缺乏可靠的治疗方法。李寿山主任中医师在祖国医学尤其是《伤寒论》学术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系统总结出本病的临床演变特点和防治规律,临床应用有效率达98%,居国内中医治疗本病的先进水平。为准确、科学地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挖掘发扬祖国医学精华,使这一宝贵经验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并造福后人,我们利用电子计算机以人工智能原理在MS一DOS3.0版本或CCDOS2y3A环境支持下,使用dBASEⅡ语言,在IBMPC/XT微机及兼容机上将李寿山主任中医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辨治规律编制成主任中医师李寿山辨治“胃痞微机专家系统”,并调试成功,经200余例临床病例的回顾性验证及105例病例双盲试验辨证分型符合率达100%,主方符合率达100%,加减药味符合率达98%,体现了李老的诊疗思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一、医理设计1、病机述要“胃痞”临床上以胃肮部痞满为主证,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其总病机导本虚标实,由实转虚。2、辨治大法①中虚气滞,升降失调型:证见胃脘痞满空腹胀痛,嗳气矢气,纳呆食少,喜暖喜按、舌澹脉弦。方选补中消痞汤加减以理中导滞、补中消痞。②中虚湿阻、寒热夹杂型:证见胃脘闷胀似痛非痛、不思饮食、食后胀甚、口苦口粘、苔腻脉滑,方选和中开痞汤加减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③中虚火郁、阴亏胃热型。证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饮食、口干、欲饮、舌红少津或剥脱,方选补中消痞汤加减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以上三型及主方均为大法,临床尚需随症加减。二、程序设计1、信息的标准化及量化处理由于各地各级医院的操作人员对临床信息描述习惯不同,为了今后的推广使用,本系统对繁杂的临床信息进行了标准化及量化处理,使这些不同的描述变为计算机能够接受且能较快处理的信息。我们结合200余例临床病例的调查,根据李老常用的症状术语和其一贯的学术思想,考虑到计算机软件设计要求,在众芸繁杂的临床信息中对本病域的信息做了规范,首先根据每一症状可能出现的轻重程度。建立了临床信息表。其次根据统计结果采用模煳数学方法将每一信息以函数形式归为计算机可用的辨证信息元,并以其形式参加辨证处理。2、建立辨证模型专家临床分型的依据是症型元。而症型元是构成临床症型的基本单位,按照中医理论各种辨证方法有其不同的症型元。如八纲辨证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元之分。同理,临床所见之表虚寒证应是由表、虚、寒三个症型元构成。本专家系统按医理设计分类分为三大证型而依据上述理论即可分为中虚、气滞、火郁、阴亏、湿阻、胃寒六个症型元。共有127种理论组合。本辨证系统为适合数据库语言的特点,采用模煳矩阵诊断模型,在矩阵中,列为辨证及息元集合、行为症型元集合,根据自然推理的原则,通过加数求和域植检验、辨证单元组合,组合合理性检验等过程完成诊断分型。3、建立反向推理机制针对不能确立唯一症型之情况,本系统设立了反向推理机制。以可能结论为线索,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增加临床信息,然后导入正向推理机制,如此反复,做出明确诊断,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临床诊察过程中的偏疏遗漏,而且可使过于繁杂的临床信息有一个条理清楚的主线。不可否认,临床确有一些患者,不具有典型症状,但辅助检查阳性,根据李老的经验,本系统其判断域值降低,选择成方散剂进行治疗。4、病历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是病历,为了使本系统不仅能摸拟李老目前对胃痞的辨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完善。为进一步研究本病创造条件。我们在系统设计上建立了病历管理子系统,它除了可完成对病历的增加、删除、检索、修复外、还可完成对某指定项的统计分析、这是手工难以完成的工作。另外,通过承接管诊病人反馈来的诊疗结果信息又为学习模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5、医学知识库的形成一个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核心是医学知识库。正象一位医生是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获得新的知识一样,本系统设有半自动处理的医学知识库生成系统。它借助于临床信息表和病历库的病例以及管诊病人反馈的信息重新建立医学知识库。并用库存在有效或失败的病历进行验证。将结果与原有知识库处理的结果相比较,即通过原始病历统计→新知识库→试用→与原知识库结果比较这样一个过程来建立新的知识库。借此来实现知识更新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