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揉捻术与上下推筋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年代:未知
医家:魏庆春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小儿肌性斜颈,大多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损伤病变后,引起该肌挛缩所致。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笔者依据本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特点,将治“疮”的手法用来治疗此病,经临床实践证明、此法简便易行见效快、小儿无痛感、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人三十二例、男十二例、女二十例、年令最小者为四十天、最大者两周岁;临床表现:有肿块者二十五例,肿块不明显者七例。部位:肿物偏近胸锁骨端者二十例,偏近乳突者三例,在肌腹中间者二例,颜面不对称者五例,继发性胸椎侧突畸型者二例。难产者十八例,胎位不正者七例,原因不明者七例。二、治疗方法(一)、左右揉捻术:患儿仰卧位,医者站其健侧,以滑石粉为介质,医者以手托起颈后,使头后伸,以拇指揉法施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先往右揉三次,继而再左揉三次,速度每秒三次由下而上往返多遍,以肿物处为主。然后,再以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拿起胸锁乳突肌旋转捻动,先往右揉捻三次,后往左揉捻三次,速度同揉法。以肿物处为主。注意施术左右揉捻术要做得深而细腻,手指与皮肤之间不要滑动,免伤皮肤。每次施术三至五分钟。(二)、上上推筋术:患儿仰卧,医者位于健侧,医者以一手四指(食、中、无名、小指)。托住患儿侧头部,另一手四指按在颈侧根部,使头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使其胸锁乳突肌拉紧,然后两手拇指拼拢致于肌腹中间,向上下(及胸锁乳突肌两端)对抗用力推拨并逐惭向肌肉两端移动,直至胸锁骨端与乳突部。如此返复多遍约三至五分钟。最后以揉法施于胸锁乳肌而术毕。注意施术上下椎筋术,手法要轻缓,颈倾斜角度与拇指推筋要协调一致,幅度要逐渐增大。加减:1、若小儿病期较久,肿物轻硬者,可加用拿捏法,然后再施术左右揉捻术。2、如脸面与眼睛较健侧小者,可在患侧面施以揉摩法。3.如有继发性胸椎侧突者,可以与突侧施以侧推法。4、有血肿明显者,当以揉捻术为主,施以上下推筋术为副;如挛缩较重者,肿物不明显,应以上下推筋术为主进行治疗。三、治疗结果(一)疗效分析:本组病三十二例,痊愈二十八例,治愈率为87.5%,显效四例,占12.5%,其总有效率为100%。(二)病案举例:1、王某、男、出生四十天,其母是昆明商店营业员。于1987年5月5日初诊,母亲主诉:产后二十多天给孩子洗澡颈部有一肿物,便去医院就诊,先后经过几家大医院都医治无效。无奈便来我科就诊。经检查在左胸锁乳突肌骨端处,摸到一棱形肿物,患儿脸部偏向右侧,肌肉较健侧为粗,其他没发现异常。有难产用产钳的病史,诊断为肌性斜颈。以左右揉捻术为主,付以上下推筋术进行治疗经五次治疗后,肿块变软,十次后肿块显着缩小分散,二十次后肿物消失。头部转动自如。半年后随访患儿完全正常。2、姜某、女、一周岁,其母是渔轮厂工人,母诉:孩子生后一个多月,发现头部向右倾斜,睡觉时,脸总偏向左侧,当时并没在意,可后来越来越重,经大连医学院X光透视检查未发现骨骼结构异常,神精系统与视力正常。故诊断为肌性斜颈。建议手术治疗,家长不同意,于是来我科诊治,检查:触摸胸锁乳突肌,右侧呈条索状发硬。较左侧显着变粗、变短、尚未发现肿块。面部略小于健侧,此属缺血性挛缩,治应上上推筋术为主,付以揉捻术进行治疗。经三十次治疗,已基本痊愈。半年后随访以完全正常。四、讨论与体会(一)肌性斜颈的病因尚未完全肯定,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1、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前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激化而形成挛缩。检查时,可在一侧胸锁乳突肌中摸到肿块,呈棱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大多在胸锁骨端附着处。少数在乳突部。本组三十二例病人中,有二十五例可摸到明显肿块,而肿块偏近胸锁骨端的附着处有二十例,在乳突部有三例,二例在肌腹中间。2、认为分娩胎儿头位不正或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这一类患儿摸不到肿块。但可摸一侧胸锁乳突肌条索状发硬。两侧对比,患侧乳突肌挛缩变短。在三十二例病案中有十八例属于第一种原因,可见产伤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诊断之要点除了症状体征外,详询病史尤为重要。骨与关节发育变异,视力障碍,颈肌麻痹等都可导致斜颈,务必详细鉴别,必要时可做颈部X光检查,以排除骨与关节的病变。(二)、左右揉捻术出自古代推拿文献中:原文曰:“疮初起、揉患上、左右转、利消亡。”笔者常以此法自疗其疮,不过三五日,肿痛便消,屡治屡验。根据中医“形伤则肿”的理论,疮与血肿虽不相同,然其病机不外乎气血瘀滞,而左右揉捻术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故笔者采用异病同治法,将此术用于消除血肿,取得了优于其它手法的显着疗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按其经络,以通瘀闲之气,摸其痛聚,以散瘀结肿,其患可愈。”左右揉捻术之特点,就是通过快速左右轮凡交替,捻转揉捏,可加强宣通气血之力,改善血运,舒筋活络,加速血肿的吸收,使局部瘀闭之气和瘀结之肿消,上下推筋术是在拉紧胸锁乳突肌的同时,在以双拇指向上下分推其经筋的一种牵引法,此法可使肌纤维充分牵长,并能松解粘连和挛缩,使两侧肌力平衡,畸型得以纠正。据临床观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尤为显着,如病期已长,已形成某些结构性的形态改变,其治疗时间亦相对延长,一时则不能完全纠正。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先见肿块软化分散,以后逐渐消失,此后应继需治疗一个阶段,待患儿头颈活动自由,肌肉对称,方可结束治疗。(三)、在治疗后期,可教会家长自做,并注意婆式治疗,患儿睡觉,喂奶的时候,可以用枕垫矫正姿式。平时注意逗引患儿脸面向患侧旋转。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