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在临床应用中体会

年代:未知
医家:邱丽敏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掌握取火方法的同时,便逐渐产生了灸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及《五十二病方》中均有关于灸疗的记载。以后历代医家逐渐继承并完善了灸疗的理论基础及治疗范围,禁忌和各种施灸方法,并对其在床中的作用有很高的评介。目前常用的灸法有多种,而温针灸则属于艾条灸法中隔物灸的一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感其对许多疾病疗效甚好,故在此简介如下:《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下》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而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它不同于单纯的艾灸。灸是通过皮肤表面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受热面积大,但温感浅;而温针灸虽然热面积小,但达肌肉中是在得气的同时,伴温热感传给经络,此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作用特点,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有很好的通气行血、温经散寒、驱邪扶正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风寒湿症及气虚、阳虚为主症的疾病中,比单纯针刺或艾灸、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方法:针刺行补泻于法后,留针,取1.5Cm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端,使其下段距皮肤2~3Cm高点,燃上端、下端或两端,热力通过针体传入穴位,以发挥治疗作用。注意事项:①为防止灼伤疼痛和艾灰脱落烧伤皮肤,可于穴位上置一硬纸片;②可视患者病情,决定艾段0.5Cm长,使用数目,一般不超过三段;③如穴位上或周围皮肤出现烫伤或水泡,应暂停在该穴位上行温针灸,待皮肤损伤愈合后继续进行。典型病例:张××,男,45岁,住院号48131,该患三年前,于脑外伤后引起呃逆,当时呃声洪亮,连续不断,仅睡眠时缓解,多方求医,应用中西药无数,均无丝毫效果。家人厌之,本人亦深为苦脑,病人于1989年1月8日来我院求治于针灸疗法,门诊以“呃逆”之诊断收入病房。来诊时四诊所见:呃声低沉,静止时连续不断,10余次/分,说话睡时眠时减轻。伴头晕,全身乏力、困怠,纳可,夜寐尚宁,二便调。查:神清,精神不振,时闻呃逆声,舌质暗澹,苔薄白,脉流细。诊断:中医:呃逆;西医:神经衰弱综合证,治以健脾益气,和中止呃为主,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脾俞、膻中、气海、关元、百会,行针刺均用补法,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上述症状较前明显缓解,呃逆数减至10余个/日,但至此病情再无明显改善。故在气海、关元、足三里三穴处行温针灸,每次30分钟,二个疗程后,病人呃逆完全消失,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无复~116~发。按: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连主证,甚则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等。临床体会,针刺对于病程短的实证,疗效较好。病程长的虚证,疗效较差。该患在行温针灸后却很快痊愈,此正如《温台秘要、卷十四》指出:至于火灸,特有奇能。虽曰:能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所以医者不得长恃于针及汤药等。望病毕差,既若不灸,安能拔本塞源。另外,温针灸对其它一些以阳虚、气虚、风寒湿症为主证的疾病,如,顽固性坐骨神经痛、急性嵴髓炎后遗症等亦有很好的疗效,因篇幅所限,暂不在此一一举例。需要指出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温针灸对某些实热证、虚热证为主的病例,也有一定疗效,因临床病例少,在此仅简单提出,且不多论,希在与同道的进一步交流中,能扩大温针灸的使用范围,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