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法在喉科的应用
年代:未知
医家:黄飞,张秋华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咽喉病的治法很多,一般常用内治、外治、针灸等法。烙法则属中医传统疗法之一,目前在临床应用不多。我科二十年来,一直运用此法治疗喉疾,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近三年烙治乳蛾、喉痹、喉瘤的情况介绍如下。一,烙治乳蛾适于虚火乳蛾即慢性扁桃体炎有频发的急性炎症病史,扁桃体表面慢性充血凸凹不平,或有脓栓;石蛾即单纯性扁桃体肥大,妨碍吞咽,呼吸,睡眠时打鼾。在所统计的200例中,扁桃体Ⅱ°大的54例,I°大的8例。方法为分别烙灼两侧扁桃体,使其组织表面形成褐色烙痛,一周痛脱复烙,5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需1~2个疗程。停烙后观察一年末再发作,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有99例占49.5%;如偶有发作,症状较轻,经经治很快消失为显效,有64例占32%;若发作次数较烙前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病程缩短为有效,有35例占17.5%;烙治前后无变化为无效,有2例占1%。总有效率为99%。还观察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五个年龄组与疗效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着意义。烙治乳蛾疗效独特,尤其是对乳蛾合并其它慢性病或年老体弱不宜手术者更具优越性。烙后残留的扁桃体仍可发挥其体液免疫的作用。二、烙治喉痺适于帘珠喉痹,即慢性颗粒性咽炎。症见咽部不适,日久不愈,反复加重,或干痛、粘着、紧闷、异物感等。检查见咽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胀,呈点状分布或融合成块。方法为点烙滤泡中心,每周一次,痂脱复烙,5次为一个疗程。烙治25例,以咽部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为痊愈,共13例占52%;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为好转,共8例占32%;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有4例占16%。总有效率为84%。帘珠喉痹为难愈的慢性疾患,烙平滤泡可缓解或消除咽部诸症,缩短病程,提高疗效,若同时辨证施药,内外配合,其效更佳。三、烙治喉瘤适于口咽部的乳头状瘤、纤维瘤、潴瘤囊肿等良性肿瘤。较小者无自觉症状,大者见咽部不适、异物感,甚者吞咽、呼吸障碍。方法是先对患处用2%地卡因表面麻醉,然后烙切喉瘤基底部,待烙痂脱落即愈。多数为一次根除,个别肿瘤较大、基底较宽者,一周后复烙。结果33例病例全部治愈。此法施术简便且无痛苦。四、病案举例李某,男性,28岁,职员。五年前因感冒致咽痛发热,经治热退,但觉咽干隐痛,胀闷梗塞,口气臭秽,恶心频发,嗣后每因外感或情志不遂而咽痛频发。曾间断服用多种中、西药皆不效。87年11月4日初诊,局部检查见双侧扁桃体【大,慢性充血、表面不平,散见隐窝口处黄白色脓栓,舌质暗红、苔黄微腻,脉弦细。诊为虚火乳蛾。施烙二个疗程,诸症皆消,蛾体平复,追访一年末发。五、小结与体会本文仅统计了87年至89年间烙治虚火乳蛾、石蛾、帘珠喉痹、喉瘤的258例病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23例。年龄分布在3~67岁之间。病程短则3个月,长达20余年,全部使用自制医用高频电烙器治疗,烙法简便,无副作用,老幼皆可,疗效显着。烙治期间,应忌食腥辣,调畅情志,起居有节,劳逸有度。在扁桃体及咽部的急性炎症期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急性炎症末治愈时,以及扁桃体、咽部的血管瘤、恶性肿瘤和个别不能合作的小儿均不宜烙治。烙法在中医喉科运用已久,从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至清代金德鉴的《焦氏喉科枕秘》中均有记载。近代着名中医黄香九将家传五代的喉科烙术用之临床,疗效颇佳。但由于使用传统的小熔铁加热较慢,格次频繁,需时亦长,因此我们改用电灼法替代古老的烧灼法,既保持了传统烙术的特色,又提高了烙具热度,缩短了烙治时间。虚火乳蛾、石蛾、帘珠喉痹、喉瘤,病名不同,症状有异,但病机却相似。无论是因正虚体弱、邪毒滞留;或脏腑虚损、虚火上炎;或胃热熏蒸或肝气郁结等;终致气滞痰凝血瘀,搏结于咽喉,或见肿胀成蛾,或结成“帘珠”,或积聚成瘤,均为有形之物,其病程较长,症状顽固,单用方药祛痰化瘀,散结消聚,一时难愈。正如明代陈实功着《外科正宗》所云:“凡喉闭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肿,喉痹乳蛾不针烙,此皆非法。”故而施行烙术,乃为正法,直达病所,祛除病灶。经多年临床验证,烙法应用较广、疗效亦佳。实为治疗喉疾的良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