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宁散》63治疗例脓耳的疗效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张秋华,张世英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脓耳,即现代医学所称之“化脓性中耳炎”,是我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者常因患耳长期反复流脓而深为痛苦和不便,对其治疗虽方法众多,但均不甚理想,我科自1987年2月至1987年6月,采用《痔耳宁散》治疗63例脓耳患者,疗效较为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63例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87天,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25~55岁者41例,占总数的65%,学龄前儿童16例,占总数的25.4%。职业以体力劳动者较多,为36例,占57.1%。患耳流脓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0年,其中2年以内者27例,3~5年7例,10~20年19例,25~30年7例,40年以上者3例。63例中右患耳32例,左患耳26例,双患耳5例,计68只患耳。治疗前全部为患耳流脓,其中粘液性者25例,脓性者38例,多为间断性流脓。成人均可见大小不等的鼓膜穿孔,同时伴不同程度听力障碍者37例,伴耳鸣者24例,伴耳痛者6例,伴耳痒者4例,伴耳闷胀者4例。学龄前患儿多伴夜间哭闹,另既往有乳突炎病史2例,有支气管哮喘者2例,舌象多为红色或澹红,苔多为白腻或黄腻,脉多弦滑或滑数。二、治疗方法:1、药物:采用大连中药厂研究所研制的《疗耳宁散》。2、用药方法:用消毒棉棒擦净耳道内分泌物,脓多难以擦净者加用双氧水清洗或电动吸引器吸引;以喷粉器将药末吹入耳内少许。日上药一次或隔日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3、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原则上不用其它药物。戒酒,禁食腥、辣刺激性食物。嘱患者随时擦净耳内分泌物,保持耳道清洁;调畅情志,予防感冒,防污水入耳。三、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显效:耳内干燥无脓,伴随症状消失。有效:患耳流脓明显减轻。无效:患耳流脓及伴随症状同用药前。2、治疗效果:63例中,35例经用此药耳内干燥,鼓膜炎症消失,伴随症状消失,其中上药1~3次即愈者25例,平均上药2.5次:有5例愈后复发,经治复愈。18例经治后患耳流脓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有5例经治1~3次未见病情改善而改用西药治疗。另有5例仅治疗1次即未再来诊,且未能追访到疗效。根据上述疗效标准评定结果,坚持治疗的58例中,显效35例,占60.3%;有效18例,占31%;无效5例,占8.6%。总有效率为91.4%。根据本组资料,疗效与病程,疗效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无显着意义。四、典型病例孙××,男,3岁。1987年4月28日来诊。家长主诉。两年前始患右中耳炎,右耳反复流脓,伴听力减退,曾几经内服、外用多种药物未见好转。此次复发后外用“氯霉素粉”治疗十余次未效。检查见耳道内充满白色粘液性分泌物,鼓膜后下象限穿孔。诊断为“脓耳”,取辱耳宁散喷入耳内少许。4月30日二诊:耳内已干燥无脓,听力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末见复发。五、小结脓耳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隋巢元方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序耳”。这是祖国医学最早为本病确立的定义。随着中医耳科事业的发展,为统一病名,突出其主要特征,现在统称脓耳。其发生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肾、脾等脏功能失调。现代医学则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寻耳宁散由朱砂等药物组成。朱砂有镇静安神、解毒之功。外用可抑制和杀灭细菌、寄生虫等。从本组用药观察情况看,在患耳好转或痊愈的同时,伴随症状如耳聋、耳闷、耳痛、耳痒等也相应减轻或消失;而小儿患者夜间哭闹症状之改善尤为明显,证实本药具有除湿辟秽、镇静开窍、止痛止痒之功效。63例中有5例做过细菌培养,其2例为白色葡萄球菌生长,1例为白色念珠菌生长,均为显效病例,2例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生长,均为有效病例。虽然例数较少,此药的抑菌作用亦可见一斑,应用本法治疗脓耳,处置简单,不需要其它药物配合,疗效较好,运用临床以来,深得广大患者好评,值得验证和推广。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