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荨麻诊的中医治疗一得

年代:未知
医家:梁达翰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蓓蕾”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受,又食腥带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或因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邪入皮毛肌奏之间而发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灼伤阴血,或感受风邪而诱发。临床上多分“风热型”、“风寒型”、“阴血不足”等型进行辨证治疗多凑良效。但亦有反复发作,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愈的顽固性荨麻疹。笔者曾遇到此类棘手的数例病人,经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收到明显效果。病例简介例一,患者王某,女性,35岁,自述于八个月前毫无诱因而骤发潮红的块状皮疹伴有奇痒,头痛,胸闷,烦燥易怒,不眠,时有恶心,腹泻,每逢经前尤甚,月经色暗有块,量少,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而来诊。查体:周身皮肤有潮红之块状疹,伴有搔痕及结痂。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细。辨证:证系久病瘀血停滞,气血不和,正值经期而病疾加重。足以证明女子以血为本,冲任不固而致气滞血瘀,阻滞肌表而发病。故治以活血祛瘀,行气祛风,调理冲任。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化裁: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牛夕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9.5克,丹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三付症状大减,服至九付则诸证消退而痊愈。追访一年未复发。例二,患者邢某,女性,42岁,半年前不知诱因而渐发潮红块状皮疹,奇痒难忍,伴有胸闷,烦燥,经前尤甚,月经色暗量少,伴有少腹胀满和腹泻,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而就诊。近因情志不遂而诸证加重。查体:周身皮肤有潮红之块状疹伴有搔痕,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细。辨证:证属气滞血瘀,气血不和。治法以活血祛瘀,行气祛风,佐以疏肝理气。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化裁,用药与例一相同,外加香附7.5克。服药三付症状缓解,服至八付诸证消退而痊愈。几点体会一、顽固性荨麻疹从瘀论治顽固性荨麻疹多系久经中西方药治疗不愈,且反复发作者。病程较长,病机趋向复杂,故单纯从风、从寒、从火治疗,效果不显,并易有化燥伤津动血之弊。故有愈治愈烈者。笔者体会顽固棘手之因,多系失治误治、邪气留连、气血失和、渐致瘀血壅滞肌肤所致。所谓,“久病入络”,本文所举病例,皆有瘀血经病,并有经前增剧之特点,故可佐证瘀血之存在。所以顽固性荨麻疹从瘀论治,常获良效。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尊麻疹又名风疹块,发病之初可由风引起。可是“风为百病之长”而且“善行而数变”,经久不愈、气血失和,“久病入络”,风入血府,血气壅于肌表,故成缠绵病疾。笔者投血府逐瘀汤的用意在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为活血化瘀之主药,牛夕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生地清热凉血;配当归能养血润燥而不伤阴血;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气行则血~16~行,佐以防风以祛风。血行瘀化,风祛邪除,则诸证消退。三、逐瘀用轻剂,直达病处,诸证可除。顽固性荨麻疹因瘀血引起者,固然可投血府逐瘀汤,但是,原方所用剂量乃为胸中血府所设,病位较深。笔者体会,对本患若一味用之,常因药过病处而不效。故改重剂为轻量,除生地小剂15克外,余皆在10克以下,加上煎药时间精短,药气轻灵,轻清上浮,可以直达病处,作用于肌表,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血府逐瘀汤,临床多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胸胁刺痛等证候,如:心绞痛、脑震荡后遗症的头痛、健忘、失眠、经闭、不孕等证,亦有用于眼底出血等眼科疾患,但未曾有用于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的报导,故予整理,谨供参考。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