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无排卵型功血61例临床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崔连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无排卵型功血,属于祖国医学的崩漏范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表现为闭崩交替,月经周期紊乱,严重者引起贫血。笔者自1985年6月~1989年9月辨证治疗无排卵型功血61例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61例患者均经详细的妇科检查及全身检查,确诊为无排卵型功血。2、一般资料:年龄在12~20岁28例,21-40岁22例,41—48岁11例。病程3月—3年。3、临床主要表现:阴道出血时多时少,血色鲜红或黯红,有时有血块,舌澹红或有瘀点,脉细无力或细涩。月经周期15天—3月,基础体温单相。部分患者诊刮病理诊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二、治疗情况1、辨证治疗:61例患者中,属心脾两虚型10例;气滞血瘀型12例;肝郁化热型9例;肝肾阴虚型16例;脾肾阳虚型14例。①心脾两虚型主证:阴道大量出血或久漏不止,血色澹质稀,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舌澹、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益心脾,固冲摄血。方药:归脾汤加减。②气滞血瘀型主证:久漏不止,或突然下血量多,血色黯红,有块,小腹下坠疼痛,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或有瘀点、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肝郁化热型主证:阴道大量出血,淋漓或日久,经血有块,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治法:清热舒肝,化瘀止血。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④肝肾阴虚型主证:久漏不止,血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调补冲任。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⑤脾肾阳虚型主证:阴道大量出血或久漏不止,血色澹红,头昏目眩,纳差便沥,腰膝酸软,乏力,畏寒肢凉,舌质澹,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固冲止血。方药:右归丸加减2、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血量、经行时间均正常,症状消失,基础体温双相,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血量、经行时间、自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好转:月经周期、血量、经行时间、自觉症状部分得到改善者。无效:月经周期、血量、经行时间、自觉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者。3、疗程:每次经前5天,或阴道流血第一天起开始服药,每周服药5.天,服药四周为一疗程,一般服药2—3疗程。4、治疗结果:痊愈39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5、典型病例:例一、王××16岁 1987年5月25日初诊。主诉:月经后期三年,阴道流血半月,患者月经初潮13岁,平素行经时间7—10天,周期50天—3月。本次月经5月10日,开始血量一般,血色鲜红,近五日血量增多,有小血块,无腹痛,有时头晕,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妇科肛诊盆腔末见异常,基础体温单相型,血色素10克。证属肝肾阴虚,冲任失固。治宜滋补肝肾,调补冲任。处方:熟地20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山黄肉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黄芪3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坤草30克,白茅根30克、三七粉5克(冲服),6剂后血止,继以补肾调经法以固本,处方:山萸肉15克,枸杞20克、菟丝子15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坤草15克、当归15克、香附15克、经前期加用活血药,连服40余剂,月经周期,经量,行经日期正常,自觉症状消失,贫血纠正,基温出现双相。随访半年,病情末复发。三、体会与讨论1、祖国医学治疗崩漏的方法是“塞流、澄源、复旧。”但是三法是一个统一整体,环环相扣,不能机械地截然分开,如塞流必结合澄源,澄源必结合复旧,调整月经周期。2、无排卵型功血,常表现为闭崩交替出现。闭,是由于缺少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不能呈分泌期反应,同时由于雌激素分泌偏高或时间过长,而使子宫内膜呈增生过长反应。崩是因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子宫内膜也随之发生不规则剥脱而造成的出血。故闭经即是酝酿着下一次的崩漏。因而解决了闭经,即解决了崩漏和月经周期紊乱。解决闭经的关键在于促使卵巢排卵,使子宫内膜正常脱落。从临床观察看,补肾药有促进卵泡的发育、排卵作用,活血药有改善卵巢血循环,促进排卵作用,且经前期重用活血化瘀之品,能促使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因此,调整月经周期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重用补肾药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从而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3、气以通为顺,血以和为贵,在诊治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止血防瘀”。要看到止血的另一面即是瘀的形成,所以在止血剂中应使用一定量的活血药化瘀畅流,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过量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