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一例治验

年代:未知
医家:李君怡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胎漏为妊娠后阴道不时下血,量少而无腹痛者称。考祖国医学文献《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耍诀》云:“孕妇无故下血,或下黄汁豆汁而腹不痛,谓之胎漏。”胎漏须与激经相鉴别,激经是受孕后月经按期而下量少,对胎儿和母体无影响,三个月后胎儿渐大血自止。胎漏为孕后阴道非时下血,久下不止可致坠胎。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因病机,主要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又因孕妇血气聚于下养胎,若素体虚弱,加之严重的恶阻,使气血生化不足,胎元失养,固摄无权而漏下坠胎,故治宜养血止血安胎之法,临床收到满意的效果,兹将在临床中典型病例简介如下。典型病例刘×,女,32岁,于1987年8月30日来诊。该患停经45天,阴道下血半个月,量时多时少无腹痛,三天前在大连妇产医院验尿HCG阳性,门诊以“先兆流产”收住院治疗。来诊时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头晕目眩,手足不温,妊娠漏下,血色澹红,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呕吐时阴道大量下血,色鲜红近于月经量,舌质澹嫩,苔薄白,脉细弱略滑,验尿UCG为阳性。既往婚后八年,先后妊娠三次均自然流产,末次流产为1984年5月10日,嗣后三年不育,曾在计划生育研究所查染色体与ABO血型均无异常,经用补肾之类中药使本次受孕,受孕前做B超为单角畸型子宫偏右。主要证候妊娠漏下,久下不止,血色澹红,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体倦,手足不温,舌质澹嫩,苔薄白,脉细弱略滑。辩证分析因素体气血虚弱,加之恶阻,致气血生化不足,胎元失养,故见胎漏下血,血色澹红,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休倦,手足不温,舌质澹嫩,苔薄白,脉细弱略滑,治宜养血止血安胎。方剂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阿胶15克(烊化),艾炭15克。用法:日一付水煎早晚口服治疗经过服药10天后,胎漏下血停止,恶心呕吐减轻,呕吐时无阴道大量下血,伴腰酸腿软,面色略黄,食欲渐增,查尿HCG仍为阳性,舌质澹苔薄白,脉细滑。方中艾炭改艾叶10克,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川断15克以益气养血补肾安胎,三个月后,宫低于耻上三指,但如尖辣椒状偏右,去掉艾叶,住院三个月机体已恢复正常功能出院,于1988年3月22日足月分娩一正常男婴。体会胎漏一证,久下不止,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坠胎。本证妊娠漏下,多时近于月经量,长达25天,一般临床不主张保胎治疗,考虑该患高龄,子宫畸型有坠胎史,又不易受孕,故根据临床主症,四诊合参,以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养血止血安胎之法,使气血充足,聚下养胎,形体状实,胎元安固,顺利致足月分娩。胎漏临床屡见不显,妇人妊娠漏下久之气血必虚,故治疗上多以养血止血为主,其中止血药要灵活应用,若偏阳虚有寒加温经止血药如艾炭,若偏肾虚用补肾止血药如杜仲炭,若偏血热用清热止血药如地榆炭等,血止后随证加减方能奏效。本证运用胶艾四物汤,取其熟地当归养血补血,白芍敛阴柔肝加强补血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使补而不滞并有保胎的作用,阿胶为血肉之品,养阴补血又能保胎,艾炭温经止血,另外血虚使气血运行不畅,在补血中佐以川芎与艾炭即能温补又使血行通畅,使气血充足以养胎元,漏下之血自止。嗣后根据临床主症加黄芪、党参以补气,川断补肾安胎,则冲任固摄胎气安固而致足月分娩。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