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
年代:未知
医家:赵敬东,李莉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中风后遗症患者常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遗留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口眼喝斜等症状。患者的精神压力很大,十分痛苦。对此,除了在药物治疗上采用辩证施治方法外,还应配合精神,体疗三者相结合的疗法,对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语言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十分有利的。笔者运用上述药物、精神、体疗相结合的方法对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观察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1、性别与年龄:30例中,男性23例,女性7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44岁,平均64岁。2、疾病分类:脑血栓形成22例,脑栓塞1例,脑出血7例。3、病程:最长者11年,最短者1年,平均4.4年4、合并症及并发症:合并高血压病者6例,冠心病者11例,糖尿病者3例。二、辨证施治:中风后遗症患者常表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等症状。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法则,将本组病例分为两类证候。1、气虚血滞证:半身不遂,患肢麻木或患肢软弱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澹紫或暗紫或有瘀斑,舌苔白薄,脉细弱或沉涩。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治法:补阳还五汤加味重用黄芪,或用大活络丹等。2、肝风热盛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头晕头痛,面色赤暗,口苦咽干,便燥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治则: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治法:天麻钩藤饮加减,或用牛黄降压丸等。三、心理疗法:精神因素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灵枢》:“心者,五脏六脏之主精神之所舍。”《素问》也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医把“心”比作人体最高主宰者。脑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物质基础。人的内在情志活动不外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表现,即所谓七情为病又与“气”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人的精神因素不仅可以影响健康身体的好与坏,还可以影响非健康人体的迅速恢复与恶化。本组30例病人中有24例病人是由于情志不畅,大怒伤肝而患中风病。如果这些患者在患病之前就注意自己精神因素的调节,就可以避免患中风病。患者患中风病后,许多人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喜怒无常,或者亲人在护理上没有给患者在起居、饮食、服药等方面造成一个舒适的养病环境,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其患者的病情只会加重不会好转的。所以,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心理疗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疗法。四、功能锻炼中风患者除一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极为轻微的患者可自行恢复运动功能外,大部分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神经元损伤以及病灶和其水肿带来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其功能障碍不可能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自然获得。神经元修复,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适当的条件和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为此目的,早期实施正确的运动训练,坚持足量的长期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对患者采用由仰卧→侧卧→床边坐起→坐姿平衡→站,站姿平衡练习以及步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后,患者的患肢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步行能力,克服偏瘫步态,重新获得了运动功能。五、疗效统计本组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统计表:
理。2、好转: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诸证较治疗前有好转,仍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尚能自理。3、无变化: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者。六、典型病例于××,年过五旬而病中风,病程二年。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生活不能自理,且因家庭失和,终日性情抑郁。接诊时病人心情沉重,少言寡语,患者上肢肌力【级,下肢肌力W级,血压:26.6/15.9kpa。当了解她的病情及环境因素后,遂给予药物治疗,精神安慰,教给功能锻炼的方法。并做其家属的劝导工作,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的养病环境,防止过度的情志变动。根据其临床表现,给予平肝潜阳,熄风通络的天麻钩藤饮及牛黄降压丸治疗。并鼓励患者每天坚持患肢功能锻炼。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患者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变,患者的患肢肌力上肢恢复到Ⅱ级,下肢恢复到Wí级,提高了步行能力,生活也完全能自理。所以,对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采用心理,药物,运动功能训练有其重要意义。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患病的原因和疾病对肌体改变的认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除去消极因素,开展自我治疗,建立符合大脑活动规律的有益的活动,建立积极战胜疾病的心理状态,且通过中医辩证论治原则对患者采用中医治疗配合患肢的功能锻炼,提高了步行能力,克服偏瘫步态,重新获得了运动功能,达到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