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痞健胃散治疗小儿纳呆200例临床观察分析
年代:未知
医家:孙玉玲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小儿纳呆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城市中发病率很高。这与城市独生子女多,饮食上多膏梁厚味,使小儿脾胃过劳所致。在临床上表现为纳呆、便秘、腹胀、喜凉饮、面黄消瘦等表现。西医多用助消化类药物,效果不佳。现总结我院30余年的经验,用消痞健胃散可见良效,详细观察200余例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资料采取随机的方法。200例中,女97例,男103例,2岁以内45例,2—4岁94例,4—6岁44例,6—10岁17例,平均年令3.6岁,男孩女孩发病情况大致相同,2—4岁年令段发病率高,临床纳呆为主要证状,86%伴有腹胀,83.2%伴有便秘,大便2—4日1次不等,42%喜冷饮,34%伴有腹痛,病程最长的为2年,最短的月余。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本病多为小儿膏梁厚味所致,或过食生冷、或喂养不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饮食失调或护理不当,影响小儿脾胃受纳,运化功能,使脾胃虚弱,则小儿纳呆、腹胀、腹痛、便秘等,治以健脾消痞,和胃通腑。用药:鸡内金、砂仁、炒二丑各0.6公斤、木香、大黄、黄连、半夏、吴萸、甘草各0.4公斤、陈皮、雷丸、榧子仁、厚朴、莱菔子、云苓、郁金各0.8公斤,草蔻,炒使君子仁、苍术、白术各1.2公斤,槟榔、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04公斤,人参0.3公斤,苦栋皮1.6公斤,以上各药焙干衍粉,每5克1包备用。六岁小儿每服1包,随年令加减,日2次口服,每五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可做疗效评定。观察方法及疗效评定药前做一般检查,包括望、闻、问、切及心,肺部听诊,一般不做特殊理化检查。疗效标准:1、治愈,食欲正常,腹胀,便秘消失。2、好转、食欲渐增,腹胀、便秘渐好。3、无效:用药后无效。讨论小儿纳呆,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者多,过食肥甘厚味者多,恣食生冷者多,因而此类病很多见。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稍有过食生冷肥甘者,便可使脾气大伤一纳呆。因此在治疗中,应用了健脾理气之药:白人参、木香、莫萸、厚朴、云苓、郁金、草蔻、苍术、白术陈皮等消食和胃之品:内金、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梳、炒菜菔子、半夏、砂仁等通腹攻下之品,炒二丑、大黄、黄连、杀虫之药雷丸、炒榧子仁、炒使君子仁、槟榔、苦栋皮等。上述四种药物相伍,互补不足,有补有泻,有理有和,有消食有杀虫。因此扩大了本药物的使用范围,几乎使所有能致纳呆的疾病用后均获良效,我院使用本药30余年屡用屡验。小结本方在我院使用30余年,疗效始终反应良好,近2年来观察200例,总结分析出来,介绍给同道,此药疗效可达96%。在小儿纳呆西药效果不佳的今天,把消痞健胃散分析介绍给大家,造福于小儿,以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扬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体会崔吉英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国外亦有称缺血性心脏病的,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中医称“胸痛”或“胸痹”。此病通常分为瘀血、胸阳痹阻、痰浊阻滞、体虚等类型。就个人临床体会,认为以上各种类型不外乎有瘀血,方选丹参饮为主。下面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机理及冠心病的分型和用药的体会,介绍如下:一、机理中医有“无瘀不作痛,有痛必有瘀”之说,早在《内经》一书中就已经认识到外伤,受寒、情志等可以导致瘀血,就本病之瘀血不外有气机不畅,感受外邪,久病正虚。1、气机不畅,情志过极则令气病。伤于郁怒,气失条达或过于忧虑,思则气结。《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自痹”。2、感受外邪邪气客于血脉,也能使血行不畅。如寒邪侵入血脉,寒主凝滞,使血脉凝涩成瘀。《灵枢痈疽》篇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湿性重浊滞留脉中,或从寒化或从热化,留着于肌肤关节等处阻碍气血运行,亦可成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