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钺英辨治“乙肝”经验撷粹

年代:未知
医家:杨峰
开本:16开
来源:大连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乙肝”属中医“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赵钺英副主任医师临床四十余载,频愈顽疾大症,而对于“乙肝”辨证用药有频多独到之处,笔者随师待诊多年,耳濡目染受益非浅,今撷其精粹,以飨同道。“乙肝”是“乙肝”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免疫性疾病,此病毒深伏血液演变迅勐,如失治或误治可转成各型临床肝炎,此临床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初起症状不明显治脏腑不和诸症毕现,如饮食欠佳,四肢疲乏无力,腹胀,甚者为右侧胁痛,肝脾肿大。蜘蛛痣症,肝掌等,赵师在“乙肝”转阴上,认为必须从提高免疫机制角度出发,恰当抓住虚、毒、痰、瘀等主要矛盾,熨贴施治方能达到转阴问愈目的。“《难经七十七难》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气”,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这就阐述了肝脾肾三脏机能是密切相关,“乙肝”病位虽在肝,也影响脾肾,其病因病机是肝胆湿热邪毒留着下除遇伤阳气,气机不畅导致木郁土壅中脏虚张,生化之源受阻,气滞血瘀,病程缠绵导致肝肾阴虚,由于“乙肝”变证郁端,临床不易掌握运用,赵钺英副主任医师积累多年丰富经验,详析病机,抓住病机关键,将错综复杂的乙肝辨证分为三类证候,并自拟经验方1、2、3号,论治详述如下:湿热证主胁痛,纳呆,恶心,腹胀,皮肤黄染或无,往来寒热,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或弦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乙肝1号(又称利湿解毒汤)茵陈,大青叶,藿香,茯苓,内金,意苡仁,白术等,本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青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所致。病例:孙某,女,32岁,二轻局,干部,1986年初诊,患者确诊乙型肝炎已4年余,屡经给疗未愈,今纳呆,疲乏无力,右侧胁痛,皮肤轻度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210单位,黄疸指数10单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麝浊12单位,麝絮(++)证属湿热蕴结于肝胆,方用乙肝1号随症加减,T剂后黄疸全退,症状减轻,继服原方20剂化验肝功均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仍守原法调治2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肝郁证:主证,情感抑郁,易怒,胸闷,而善太息,两胁腹痛,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澹苔薄,脉弦、治法硫肝解郁,方用乙肝2号,(又称解郁汤)大青叶,生麦芽,酒军,丹参,川栋子,柴胡,茯苓等,本证多因情志郁结,郁怒伤肝,或其它原因引起肝失疏泄所致。病例:王某,女,28岁,工人,1988年初诊,患者六年前确诊乙型肝炎服用肝炎复,肌苷片,等药,现烦躁,易怒,纳呆,每遇情志变化症状加重伴右侧胁痛,月经不≈181~调,舌质澹苔薄白脉弦,肝功能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麝絮(++),麝浊20单位,证属肝气不疏肝失条达,方用乙肝2号,随证加减,服+剂后者腹胀,纳呆,右侧胁痛症状减轻,心情舒畅,继服2月,复查肝功一切正常,由于上火又出现上述症状但肝功正常,巩固治疗2个月,反复三次肝功均正常,表面抗原,核心抗体转阴,随访至今末再复发。脾虚证:主证,纳呆,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不华,大便溏薄,舌质澹苔白腻边有齿龈,脉沉弱,治法益气健脾补中,方用乙肝3号(又称健脾汤)党参、菌陈,草蔻,茯苓,大青叶,内金,焦三仙等本证多因饮食失调,或劳倦,或吐泻大过或肝病乘脾导致。病例:高某,男,55岁,司机,1988年1月初诊,患者乙肝多年,近几月来,疲乏无力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澹苔薄白腻边有齿龈,脉沉细无力,肝功能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麝浊10单位,麝絮(+++)证属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方用乙肝3号,服7剂后症状改善,继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随症加减服2月后复查肝功一切正常,表面抗原阳性转阴,巩固治疗2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