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与祛邪

年代:未知
医家:邵荣世
开本:16开
来源:南通市医学院附属中医科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祖国医学认为“正”与“邪”是疾病发生过程中存在着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状态,抗病能力,邪气是指致病的各种因素,正盛,邪气不能独伤人;正虚扰病能力低下,外邪则易侵害机体,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内经》早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刃凑,其气必虚”的论述。祖国医学对病因的这此认识是一种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符合“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的思想。疾疗是错综复杂的,正邪的盛衰,不仅决定了疾病的发生,也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化和预后,因此、在临床上如何认清邪正的辨证关系,区别二者的强弱,把握祛邪和扶正的时机、步骤、方法,在治疗上有极重要的意义。对这个问题,历代医家提出了很多不同看法,形成“攻下派”、“补土派”、“滋阳派”、“温补派”等等,这此学派的形成有其一定的临床基础和独特的学术见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祛邪和扶正法的应用及依据,对认识和治疗疾病有不少突出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不免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片凸性和绝对性,有的强调实证一面偏用攻药;有的强调虚证的一面偏用补药;而对虚实挟杂证的认识与处理,尚欠兼顾全面,本经疏云:“殊不知病有实成虚及一证之中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自宜攻伐,乃撒其一面、遗其一面,于是虚因实难复,实因虚而益猖,可治之症变为不治。”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6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