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五例)-病案一

年代:未知
医家:刘赤选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病例一】凌××,女,27岁,小学教师。1971年8月来诊。自诉好娠将届产期,低热不退,不以为意,照常工作。产后继续发热,持续已五十余天,时高时低,高时达39°℃,多为午后潮热,睡后渐退,伴有恶风,无汗,形疲神怠,周身酸痛,饮食减少,大小便如常,脉活数,舌质暗红,替灰白而薄。中医辩证:此属暑湿内伏,兼感风邪。治宜消暑化湿,疏风清热。处方:.......水煎温服,连服三剂。一剂后周身微汗,发热渐退;二剂恶风亦要,三天后各症俱解,精神转好。继用前方,连服六剂,以巩固疗效。按:本例发病正值夏秋之交,感受暑湿则患发热, 形疲神盒,肢体酸痛,饮食减少,舌苔灰白等;兼挑风邪闭于肌表,故无汗,恶风;又因产后体弱气虚,牌胃健运力差,致使湿邪难化、湿热难解,病势缠绵。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吴。”这是治疗热邪换风、挑湿而不解之定法。本着这一要旨,采用了疏风清热,消暑渗湿之法。方中重用土茵陈而不用绵茵陈,是因土茵陈芳香微苦,能透热中之湿,又能清湿中之热,佐黄苓少许,直清里热。但恐黄琴苦寒伤中气,故重用茯苓以健牌,甘淡化苦和胃气。且又具有渗湿之功。南豆衣、草果皮轻轻透湿。薄荷、荆齐散肌表之风,使风邪疏散;神曲消食化带,湿邪透化,里无食带,则暑热孤立。再加白薇透热出表,以退久热。上药组合成方,正合叶氏“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之意,而使久热治愈。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28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