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的治法与茵胆虎枣汤的运用
年代:未知
医家:肖国勋
开本:16开
来源:绵竹县卫校
印刷:铅印
黄疸病是祖国医学病名,以身黄、目黄、溺黄为主要诊断特征。对于黄疸一病在古 典医籍中早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又如《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疽 也。”它的含义与现代医学中“黄疸”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黄是由 于血液内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巩膜、粘膜及皮肤均黄的一种表现。但现代医学中的黄 疸属各个病种的单一症状,不是以病名而认识的。肝细胞性黄疸(如传染性肝炎、钩端 螺旋体、晚期门静脉肝硬化、肝脓疡、肝癌),阻塞性黄疸(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 炎、胆道蛔虫),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蚕豆病、恶性疟疾)等疾病,均 属中医黄疸病辨证论治所包括的范畴。 特 黄疸的病因比较复杂,而临床症状的表现又各不相同,故历代医家有多种不同的分 类方法,如《金匮要略》根据黄疸的颜色、病因,将黄疸分为五疸(即黄疸、黑l、谷 疸、女痨疸、酒疸),而《诸病源候论》根据本病的发病情况和所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而 分为二十八候(内容略),在《圣济总录》中则更详细地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内容 略)。由此可见,宋代以前的医家对黄疸的分类认识已达到相当细致的程度。相由千分 类过于繁复,反而给临床辨证转增了困难。元代·罗天益,根据黄疸出现的症状及其所 属性质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此分类法,简明扼要,对辨证施治能起到执简驳繁的实 际效果。所以罗天益在黄疸的分类法上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代对黄疸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不外脾湿胃热,蕴伏郁遏中焦,浸淫肝胆(或 寒湿内阻),影响肝胆疏泄功能,造成胆液不循常道而上行眼目,下注膀胱,外溢肌肤 致成黄疸。其治疗大法不外两种:阳黄多以清热利湿为主;阴黄则以化湿健脾为要。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94页
2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