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渴病的浅识和治疗
年代:未知
医家:张盛兴
开本:16开
来源:绵竹县玉泉公社卫生院
印刷:铅印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又名“消” ?。 《外台秘要》谓: “消渴病每发即 小便至甜。”宋代以后医家根据本病的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症之轻重不同,分为 上、中、下三消。认为本病病因与体质因素、过食膏腴肥甘、嗜酒、房室不节、以及精 神因素有关,其中以嗜酒、喜食膏腴和精神过度紧张三者综合发病为多见。我认为不论 七情、房劳、厚味、饮酒等因素,其致成消渴病的机理不外为积热伤阴,导致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热伤肺阴。则津液干枯,故多饮而烦渴不止;胃阴受灼则胃火炽盛 而善饥多食、脾胃津液无以输养四肢,故倦怠而形体日瘦;热伤肾阴,则肾阴不足,精 气亏虚,固摄无权,精液不藏,多尿而频,或尿浊如膏,近而阴损及阳,肾气不固,而 尿如泉涌。本病虽有热在肺、胃、肾之分,其病理则均为阴虚与燥热所形成。以“虑” 与“热”为本病的实质;以热盛与阴虚相互影响为本病的特征。临床虽有上、中、卡 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在程度上有轻重 的不同,各有偏重。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症不显;或以多食为主,而其他二者为 次;或以多尿为重,其他二症较轻。由于内燥的轻重,阴液耗损的程度不同,故临床表 现颇不一致,但总以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在治法上,程钟龄认 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94页
2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