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痛治验
年代:未知
医家:胡荫培,钮韵铎,胡益萍
开本:未知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
印刷:铅印
朱××男23岁外院会诊病例会诊日期:1973年10月1日。主诉:发热三个多月,头痛如裂。现病史:三个多月前开始持续发热,起初体温波动在37.8°C~38.4℃,近一个月来高热在39℃以上,最高到达40.2℃,发热愈重则头痛益甚,并伴有恶心呕吐,右眼视力减退,阵发性右上肢麻木,同时感到舌活动不灵,经数分钟后,症状自行好转。右侧前额部采取脑室引流术,持续引流达二十四天。既往史:患者曾于1970年12月5日因头痛严重呕吐,右侧半身瘫痪,在山东某医院住院十七天,当时诊为“海棉窦栓塞”,“脑蛛网膜炎”,治疗好转,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而出院。1973年9月5日因头痛、恶心、发热第二次住该院,经多种检查和治疗效果不显,故转北京治疗,转院之前初步诊断为:1.脑囊虫病;2.脑蛛网膜炎。在该院住院期间,经脑室引流,每天约300毫升左右,头痛症状有所好转,但体温持续高热,曾用抗菌素和激素亦未见明显效果。1973年9月29日,由山东转到北京某医院急诊观察,静点“甘露醇”、“四环素”、“青霉素”两天,最后诊断为“颅内压增高症”遂请中医会诊。检查:神志清楚,语言切题,面色青黄少泽,体温39.8℃,血压(左)142/106毫米汞柱,右侧前额部脑室体外引流通畅,左侧视乳头水肿,右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生理反射对称,无病理反射,共济运动佳,无言语障碍,皮下无结节。西医诊断:颅内压增高症。舌象:舌苔黄白而燥,质红绛。脉象:弦滑而数。【辨证】肝胆蕴热,感受外邪,热盛伤阴,风热上攻,扰动清窍,因致头痛。【治法】凉血清热,疏风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