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议

年代:未知
医家:李则藩,李杰
开本:16开
来源: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 苏省宝应县商业门诊部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15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持续不愈发展而来,在急性期大多以“邪气实”的病机为主要矛盾,一至慢性阶段,则以“正气虚”的证候为突出表现,有时亦常见有“虚中夹实”、“寒热错杂”甚至近于难以收拾的局面,笔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做了观察,今不揣剪陋,整理以供参考。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中本无肝炎之病名,然从本病的发病过程来分析,初起多由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过度,以致脾气益虚,继感时邪湿毒,郁而化热,脾胃受湿热之蒸熏,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发病。本型肝炎在治疗过程中正气较难恢复,致邪气易于稽留不解,故而转为慢性者为多。病情进入慢性阶段以后,除少数病例尚有湿热征象外,多数是以脾胃虚弱、纳运功能不健的证侯为临床的主要表现,由于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吸收,而直接影响肝功能的恢复,故而变证每多蜂起,所以《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陀中藏经》也指出:“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张仲景对脾胃功能在发病学上的地位也作了重要补充,他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对脾胃的研究更加深入,他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对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59页
15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