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瞳神与脏腑的关系
年代:未知
医家:金文亮
开本:16开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五官科教研室
印刷:油印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等。《银海精微》说:“盲人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黄仁展则瞳人小,黄仁缩则瞳人大”,明睛神指黄仁中央之园孔,《秘传眼科龙木论》云:“水轮在四之内,为四轮之母,能以克明视万场,故乃称为瞳仁”,则说明神是瞳人及其眼珠内各组织(神水、神膏、精珠、视衣)的总称。是产生“祁万物、辨五色、审黑白、别长短”的重要部分。瞳神清莹透御为顺,故黄庭镜《目经大成》曰:“风轮下一圈收放者为金井”,言其清莹幽深,内中不断渗出神水而似井。关于瞳神的脏腑所属,历代眼科医家则多从肾认识。《灵枢。大惑论》曰:“骨子精为瞳子”,因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沛,障海丰满,思维灵巧,目光锐敏;肾气不充,藏精不固,脑髓空虚目失涵养,则眼目昏暗,故《灵枢·海论》指出:“海不足…目无所见”,即指此而言。根据内经之意发挥形成的眼科五轮学说也提起:“肾属水,曰水轮,在眼为瞳人”(《银海精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审视瑶函》),说明暗神属肾,视觉功能是由于肾精上注于目的结果,由于肾与膀胱相表里,故瞳神与肾和膀胱密切相关,这也是多数医家久持的见解。至明代,付仁宇氏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始引名医华佗言:“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独前……内有大终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下达脏腑、通乎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目中有形色,丝络一一显见而可验,方知何脏何腑之受病”,提出了瞳神不单与肾,而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的正确论述。这是一个大的发展,可惜由于历史条件和诊断手段的限制,不能仔细观察内眼形色的变化,付氏的观点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多数医家仍未脱离瞳神属肾的束缚。随着科学的发展,检眼镜及现代检查仪器的使用,充实了眼科临床望诊的内容,使得对瞳神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不可否认,瞳神不单属肾,而且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目”“诸血者皆属于心”,说明人体的脉络都是同心相连的,一切脉中血液都由心主宰。若心气充盛,血液化生不断,运行不息两目得血液源源不断地供养而复能明视。现代眼科已经证实,瞳神内有丰富的血管系统,瞳神内的微细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用目直视的,若心气不足会发生视物昏花或能近怯远,心火上炎,血热妄行会出现视衣出血,甚者暴盲。故这些血管有了病变,就应该从心来治疗。《素问·金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五色”,说明视觉功能与肝有关。因肝藏血,调节。血量,肝经连目系(目系类似视神经),目系属瞳神的范围。肝阴不足、营血亏损、不能上荣目系,则可出现两目昏花,若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可发生瞳神散大的绿风内障及其他内眼病,暑怒伤肝,肝气上逆均可伤及营血,迫血妄行可致暴盲。朝百脉,在人体中称为华盖,罩盖脏腑,名曰相傅,能辅助心脏司血脉循环,加强血运,使目受其益;另一方面肺主全身之气,司呼吸,后天水谷精微经脾运化与肺吸入之人气相合敷布全身,以滋养各组织器官。若肺气旺盛,全身气机和调,则脏脏之气上注,眼目精明,脏腑之气不充则眼目昏暗,《灵枢·决气》说:“气脱者,目不明”。此外,肺脾肾三脏总司人体的水液代谢,“五脏六腑之渗液尽上渗于目”,“肺为水之上源”,肺经病变,可致水液运化失常,暗神内神水瘀滞可发生五风内障,小停视仪,可发生水肿,渗出,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营血精气赖以化生。李杲《兰室秘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若脾气健旺,瞳神得.其涵养则目光有神,脾虚不运,水湿留滞瞳神、聚而成痰、留而成饮、可引起谵视有色,视物变形。由于五脏六.腑互为表里,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生理上脏气行于腑、输精于脏,病理上脏病及腑,腑病及脏,因此喧神与五脏六皆有密切的关系。近代陈达夫教授在内眼结构与脏腑经络关系方面作了大胆的探讨,在他写的《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一书中,把视网膜、视神经.归属肾,房水属胆,脉络膜属心,黄斑部属脾,玻璃体属肺,晶状体属肾等,经过大胆临床实践,治疗了大量瞳神病变,说明此理论是正确的,这也足以证实瞳神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科学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改变瞳神属肾的狭勐观点,建立瞳神与脏肺关系论,临床上用之探求瞳神病变的发病机理,辨别症状,开阔思路>对中医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