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相求法则在眼科的应用》

年代:未知
医家:陈明举
开本:16开
来源: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同气相求”一词出自《易经》,原为社会哲学中的一种方法论。由于中医学不少基础理论来源于古代社会哲学,所以“同气相求”这一法则也被广泛地引用到中医学中。“同”指相同或相似,“气”指特点、气质、功能、色形味等事物的·一切特性,“求”指归类与统一。也就是说,取类比象,特性相同或近似的事物可以归于同类或统一在一起。例如,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为阴阳两大类。凡具明亮的、向上的、前进的、正面的、实性的……等特性的事物都可归于阳;凡具阴暗的,向下的、退步的、反面的、虚性的……等特性的事物都可以归于阴。这种归类的方法就是利用的“同气相求”法则、五行归类亦然。延伸到中医学中,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及把脏腑功能比做国家建制,心为君。肝为将……等,也都是运用了“同气相求”法则。中药的临床应用,除了实践经验之外,在辨证施治中,很多都是利用“同气相求”法则,即按中药的质色形味出处邻,先归纳为四性五味。然后按性味归经,再按归经用于辨证施治。这是中医的特点之一,也是古人在不了解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的情况下,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医眼科是中医体系的一部分,其基础理论与辨证施治方法,都是中医学通用理论与方法的延伸。因此,“同气相求”法则在中医眼科的应用同样是比较广泛的。中医辨证施治基本上是基于以脏腑理论为核心的整体观念。因此,中医眼科运用辨证施治,也必须把眼与脏腑联系起来,形成眼科的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的形成就是利用“同气相求”法则,按眼部组织功能、结构、气色等,与五脏联系起来的。众所周知,早在《内经》中,已按眼的功能将眼与心、肝联系起来(肝开窍于目。心其窍于目)构成了概括的整体关系。但这还不能满足对所有眼病辨证施治的需要,需把眼各部组织与脏腑联系起来,才能满足临床应用。今天看来,这种联系当然是很容易的事,然而在古代却是在《内经》之后千余年才形成的。虽然在《内经》中已提到“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等,但并没有瞳子属肾、黑眼属肝之类的经文、直到晚唐以前,也无人述及这种眼各部属五脏的关系。自从晚唐时期《刘皓眼论的歌》首创五轮学说之后,才出现了这种分属联系。后经多次改革,才形成现代所见之五轮配五脏关系。建国后,在全国统一教材《中医眼科学》讲义中又配上腑的关系,至此,眼各部与脏腑联属的整体观逐渐完善。这种整体观的形成,就与“同气相求”法则的关系极为密切。也就是说。这种整体观是按眼各部组织的结构、气色,以脏腑所主五体(气血筋骨肉)、五色(青红黄白黑)学说为桥梁,“同气相求”地加以推演出来的。现代医家陈达夫教授在其《眼科六经法要》中,把内眼组织配脏,如视神经视网膜属肝、脉络膜属心、玻璃体属肺、黄斑属脾等,实际上也与“同气相求”法则有关。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眼科的病因有两类。一类是直接的病因,如外伤、饮食不节、先天与衰老、劳倦、继发于其他疾病等。另一类是按症状归纳出来的病因,如六淫、七情等。例如“风”的特点是疾行、善行而数变,临床上往往把变化快、急性、捉摸不定等类症状,如浮肿、流泪、眼痒、偏视等归纳为“风邪”所致;“塞”的特点是静凝紧缩,临床上往往把固定的、紧缩性的症状,如气血凝滞、血脉拘挛、眼睑紧暗硬胀、紧缩不舒等归纳为“塞邪”所致……。这种归纳,实际上就是运用的“同气相求”这一法则。了解这一点,就可在临床上对千变万化的症状,用“同气相求”法则加以归纳,找出规律,便于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施治。病机学说,是纯理论性的推演。是辨证施治过程中关健的一环,是立注处方的依据。如常用的“同异治、异同治”中的同与异,关键就是依据疗机的同与异而定的。例如针眼病,其临床表现为急性的胞睑限局性肿、红、瘤等主证,若肿重于红痛,属于风热相客于胞睑;若红痛为主,则为脾胃积热毒上攻于目。由于病机不同,敌前者用疏风清热解毒法,后者用清热解毒通腑法。这种对病机的推演过程,实际也贯穿着“同气相求”法则。现代中医眼科临床上,多用四诊接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采取第一手症况资料,若用辩证施治而不是用单方验方治疗,那就得利用这些资料推演出病机,然后立法处方。那么如何将现代医学检查资料为推演中医病机所用呢?其中“同气相求”法则就起了一定的桥梁作用。例如现代临床上,除用单验方治疗者外,辨证施治有传统的辨证施治与结合西医检查的辨证施治两种。后者的临床过程多是:1.用四诊与西医检查方法收集症状,明确诊断。2分析其现代医学中的病理机制。3.按同气相求法则,对照分析推演出相应的中医病机。4按中医病机立法处方治疗。由此可以看出同气相求法则在这种辨证施治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以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为例。若全身症状不显着,自觉症状为视力下降、眼前有暗影、视物显小显远变形,检查见黄斑区水肿、中心区反光消失等.对此,显然有两种不同的辩证方法。一种按传统的辨证施治,只有从自觉症状来分析病机,因眼外观正常,全身无症可辨、视力下降外观正常,属瞳神病,首当责之于肾,视物显小显远当属阴虚,眼前暗影为虚火上炎。火蒙清窍,总的病机当为阴虚火旺,治当阴降火,在方知柏地黄丸。另一种结合西医检查的辨证方法,则是从黄斑区积存水液不能吸收而致局部水肿,由于水肿而导致视肉膜功能障碍,产生上述自觉症状。即:/.以问诊与眼底检查症状,诊断为中心性视网膜炎。2本病自觉症状白黄斑区水肿所致,黄斑区水肿乃局部积水不能吸收所致。3.按同气相求法则对照分析,积水乃肾阳虚水不化气所致,不能吸收乃脾阳虚不主运化使然。总归于脾肾阳虚,水湿上泛,阻滞神光。4治当温补牌肾之阳,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主。方主桂阳八味丸。以上两种辨证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同,但从报导来看,都是有效的,此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应当指出,这两种方法的过程,都没有离开“同气相求”法则。足见这一法则的重要作用。再以暴盲为例来看一下同气相求法则的作用。所谓暴盲,即视力骤降,对其辨证目前三种方法。1.传统的局部辨证,如《审视谣函》辨证其病机为“曰阴弧、曰阳寡。曰神离,乃闭塞关格之病。”2传统的全身辨证,寻找导致本病的病因与全身症状来辨证。3.结合眼底检查等方法的辨证。先辨病后辨证,从现代医学病理推演出中医病机。。。。。。。以视网膜中央静脉梗阻为例:/.检查所见有视网膜火焰状溢血,静脉弩张纡曲,视网膜水肿,压迫眼球试验阴性等,从而可诊断为本病。2上述临床表现的病理是由于静脉阻塞,血不能正常回流,静脉内淤血缺氧后透明质酸酶活性增高而导致血管通透性改交,血溢脉外。所辖视网膜也因之缺氧、营养障碍而水肿。3.按同气相求法则推演,阻塞而血运失常,与中医之心主血脉,心阳虚气海脉中,气滞则肝血流于脉中;淤而溢于脉外等理论相似,故属中医之心气滞肝血瘀之病机,也就是常说的气滞血淤证。这种同气相求的应用,目前在临床上还是较普遍的。只是有的用得较深刻,与中医理论结合得好;有的用得比较肤浅,变成了单纯中西名词对号而非同气相求之真正含义。在眼科中药治疗方面目前有的按辨证施治用药。有的应用单方、验方治疗。有的按中药之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应用于临床,后一种大约与单验方治疗有些相似。而用辨证施治者,其同气相求的应用也是明显的。从历史文献来看,古人很重视升散法与升散类药的应用,而很少单用攻下法或攻下类药者。这是因为眼为体表器官,又居高位,位于诸阳之会的头部,清阳入目方能有视功能。故同气相求,以升散药上升外达,易达病所,升清阳以明目。古人常以子实类药明目,就是取类比象,花类药明目,取其轻清上浮,凡入肝经药都可用以明目退翳,取其黑眼属肝等。这种用药方法与同气相求法则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总之,“同气相求”虽然是社会哲学中的一种朴素的方法论,因中医基础理论不少是源于社会哲学,故这一法则常被引用于中医学中。中医眼科是中医体系的一部分,同样引用这种法则。诚然这不是中医眼科唯一的方法论,只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了解这一法则,对认识中医眼科的整体观念,认识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实用负值。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5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