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眼科龙木总论》校勘管见
年代:未知
医家:李熊飞
开本:16开
来源:衡阳市宁医医院眼科
印刷:油印
《龙树眼论》,始见于隋唐,演变于赵宋,版毁于金元,明清以降,更无论矣·自古以来,校勘医籍者,代不乏人,独于眼目这门小科的古籍,从无问津者·时至今日,欲求校勘好一千四百年前之古籍,本属难事,何况原着善本无处觅,参考文献不足徵,更不能起古人于九京而问之,难上难矣!如不穷源朔流,如何下乎,兹就管见所及,考究如下:一《秘传眼科龙木总论》源流考证(一)《龙树菩萨眼论》与《龙树眼论》/.《龙树菩萨眼论》,《崇文总目》一卷,《读书后志》作三卷,又名《兀树眼论》,亦有简称为《眼论》者,作者以名,假托龙树菩萨所揆,原书已佚,其佚文具载于《医方类聚》中·丹波元胤氏曰:“世传龙树菩萨能疗眼疾,故往往假记以神其书,……今如是书,文辞古雅,与《外台秘要·谢道人论》相出入,而证治之法,针廉之术,其精微非彼所及,又有“波斯之法,与汉土用药不同”等语,则是隋唐间人,传录法者矣”·今查韩人金礼蒙《医方类聚》中之《龙树菩萨眼论》,排列在巢元方氏《诸病源候论》之前,按成书先后次序之编例而论,则本书之成书年代,当在隋代,或者更早·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龙树眼论》本书编例:“眼病因起第一”,“谬误失治第二”,“应伏宜忌第三”,“析理戒约第四”。为治病求因与辨证论治之大法。“开内障用针法第五”,“钩割廉法第六”,“疗眼后禁忌慎护第七”前者为针拨白内障”之优越手术,次为治疗“翼状村肉”之最佳方法,首先提出肾肉术后的复发问题。后者论述一般眼病与手述后护理的重要性,可见古代眼科学者在很早以前对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治小儿眼法第八”,强调“小儿疗眼,别有条章,若与大人同治,损误尤善”。以上为总论之形式,最足是“辨论眼病不同随证所疗三十篇”,详论三十余种眼病的证治,等于各论,为本书之中心内容·南北朝及隋代,兵燹频仍,医籍多所散失,惟此书尚存有一部份我国在当时吸收国外医学的迹定,不学习。研究的医学文献·至于所称“龙树”者,乃菩萨之名,亦作“龙勐”,“龙胜”·佛天后七百午,出世丁南天竺。马鸣菩萨弟子加摩罗尊者之弟子,大弘佛法,摧伏外道,相传曾入龙宫华据经,开铁塔,传秘藏,着作甚富,为“三论宗”“真言宗”之祖,兼通医药,是印度古代医圣《妙闻氏文集》之修订者,妙闻氏是印度针拨内障术的创始人·2《龙树眼论》三卷,不着作者姓氏,原书散,佚文具存《秘传眼科龙木总论》中,宋。赵希弁曰:“右佛经龙树大士者,能治眼病,或假其说,集七十二种目病之方”·据此而论,《龙树菩萨眼论》只载三十余证,《龙树眼论》载的是七十二症,其名虽同,其实大不相同,但是后者之中某些论述,都有前书之痕迹,毫无疑问,此书是在前书之基础上扩充而成,也可以说是隋唐时代眼科文献的综合与发展。此书在唐代,不仅风行医界,而且往往见于诗人之吟·如杜甫诗云:“全空刮眼,镜象未离鉴”·刘禹锡赠印度眼医婆罗僧人诗云:“看来渐成碧,羞日不禁风,抑有金妮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眼病诗云:“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空捻“决明丸”,人间药方应元益,争得金铭试刮看”·皆指此书也·本书将眼病分为内障二十三症,外障四十九症(其中包括小中国儿外障眼病五种),合计七十二症,详细介绍每症之症状,诊断。治疗法则,以及针镀钩割等手术,可以说是分类细而不杂,辨症精而洽当,形成了眼科辨症施治完整体系,反映了当时眼科诊疗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明,尤为后世眼科学之楷棋。(二)《龙树眼论》与《龙木论》《龙树眼论》传到宋代,《崇文总目》载为一卷,《读书后志》刘作为三卷,列时氏《幼幼新书》称之为《龙木论》四卷,并云:“此书莫知所从出,世言龙木王菩萨之书”·由此可见,此书早在宋世,所传书名、版本。卷数,即有异同,但内容一致,今查对《圣清总录》、《幼幼新书》均作《龙木论》,所引原文,只有七十二症方论,而元刘皓氏《审的歌》等章节·其所以改“树”为“木”者,有人认为是避宋英宗御讳——曙〔嫌名讳),不无道理·因为《崇文总目》成书于英宗之前,故可称之为“龙树”,《圣总录》。《幼幼新书》成书于英宗之后,则应避讳,所以改“树”为“木”矣·兹考证如下:/.成书先后年代:宋英宗赵曙,在位四年,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崇文总目》,书成于宋仁宗(赵祯)景佑元年庆历三年。(1034~1042),比英宗早出二十二年。《圣诸总录》成书于宋徽宗(赵传)政和年间(1111~1116)比英宗晚出四十一年。《幼幼新书》书成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年(1150),比英宗晚出八十三年。2.字音与字义字音:曙:蜀豫切,Sn~,树:殊裕切,Sh~,为近音字,犯嫌名讳·字义:树:木类总名·木,树木也,木本植物之通称,于义相通,是二而一者也·封建王朝,迴避皇帝之御讳。除天上玉皇大帝而外,凡人问释道等教主,都不例外,列为国家刑典,犯之者处分严格,读讳文公“讳辨”便知,此项陋习,直至辛亥鼎革后乃废。此书在宋代,极受重视,太医局列为眼科医生必修之课,其地位之重妄,可想而知。(三)《龙木论》与《秘传眼科龙木总论》《龙木论》在南宋后期,几经展转传抄,多次增补,由原有的七十二方症,汇编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黄刻本无总字)。今考全书共十一卷,卷之首为《龙木总论》,凡二十二条,简要地介绍眼科基本理论,其中“审的歌发挥”,是节录唐。刘皓氏《眼论审的歌》中之首章,“眼叙论”,“三因证治”,是取材于陈无择氏《三因极一☰症方论》(1174),“五轮歌”,“内降眼读根源歌”,“针内障眼法歌”,“针内障眼后法“,小儿歌”,、的歌》·“合药方式”,“煎药法”,“服药须知”,“点眼药诀”皆非《龙树眼论》之固有内容,殆亦后人之所掺入·卷之一至卷之★/为“七十二症方论”乃本书之中心内容·全录《龙树眼论》条文,每症尾以《审的歌》一首·卷之七为“诸家秘要名方”,除巢氏“论针眼候”一条外,其余如《三因方》(十三方)·《本事方》(六方),《百一选方》(五方),《和剂局方》(十四方),共计五十八方,均是宋代各大医家名方·卷之八为“针灸经”,凡二十余,系从《圣总录、针灸门》中辑录有关眼科常用穴位及针灸方法,计取穴七十穴十一个外,双穴六十个,左右一百二十穴,共一百三十一穴→卷之九与卷之十为“诸方辩论药性”,介绍眼科常用中药一百五十五种,绝大部分是从《千金翼方》录出。而《千金翼方》又源于《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其余小部份是从《唐本草》。《本草拾遗》。《大明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等本草书中摘录的·此书之组成各部份,已查明如上述·丹波元胤氏云:“是书方论,与《圣鳞总录》、《幼幼新书》所援相符,……盖后人就其旧本演以成编者也·狩谷掖斋(望之),尝戴一本,写手精善,古香可爱,云是应永中所抄者,考应永即是明洪武季年(1398),据此,是书当是宋、元问人所编矣·万历中黄氏所梓行,卷首附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集》一卷,每卷各以方论分篇,文字多的,不易读矣·顷日常阳丹始天祥(元祯)示其所藏,大字抄本,原亦黄刻,匙曰《秘传眼科龙木集》,卷首不着葆光道人书”·此书已问世以来,曾多次翻印,时至今日,宋元版本,不可复得,今所传者惟有明代抄本。刻本,兹旷列如次:√.:抄本:(1)望之抄本(2)元祯抄本·(抄录黄刻本)2:刻本:(1)隆庆改元刻本(明穆宗元年,1567)(2)万历乙亥黄刻本(明神宗三年1575)卷首附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集》·详(3)大文堂刻本,刊出年代郡,秦伯末氏校正本之底本,秦氏云:鲁鱼亥永,如蚁丛集”·(4)秦伯末氏校正本:(民国丙寅年1926)末附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集》由此观之,是书之乏善本,由来已久,正如秦伯所云:“版毁已久,流传绝勘”,欲求善本,乎难哉!今查阅黄刻本之内容,错误之处,不胜枚举,诚如丹波氏☰。未秦氏校正本,亦至臻☰完善·但比黄刻不稍胜,“独于药性二卷,串多脱简,殊难测,深恐贻误来者,因删之”。实亦未详加研究耳再考明初(1403-1426)朱林《普方》卷七十一至八十六眼目门,及卷三百六十三至三百六十四屡孩头眼耳毕门,全武辑录《龙衬眼论》及《眼论审的歌》之内容,比黄刻本早出一个半世纪,文歌并茂。售鱼极少,堪称现存各版本中唯一善本。由此更证明《龙木论》与《审的歌》之合并,当在刘时氏《幼幼新书》之后朱榻氏《普方》之前·再根据上述资料推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显系宋末人就《x木论》扩成编辑而成,当无疑问·编者是谁,秦伯末氏认为:《龙木论》十卷,世传葆光道人记”,文献不足徵,殊难令人信服·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单行本眼科专着。书中对各种眼病的病因。症状、检查、诊断、药物、针灸治疗,以及手术适应。禁忌证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后护理等等,都作了详细确切的述·惟自李唐以来,年代久远,《龙树眼论》全书早经散侠,幸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尚有迹近《龙树眼论》原书之处,不仅如此,而且将宋以前之眼科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供眼科辨证论治的理论系,得以成立和充实,为其优点,特别是在《内经》五脏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五脏所主之血筋骨气。肉创造性地发展成功了“五轮”学说的概念,将眼五个部位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眼病,对眼科错综复杂疾病的辩证施治,开阔ì了新的途径,起着执筒御繁的作用,沿用至今,仍居临床的指导地位,是一部资料丰富而又全面的眼科文献,此其所以称为“总论”也欤!(四)《秘传眼科龙木总论》与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集》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集》一卷,黄刻本附于《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卷首,题曰:“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秦刻本附于《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卷末,题曰:葆光道人《秘传眼科》·今本附则从秦刻本·名则从黄刻本·葆光道人,何许人也,姓什名谁,于史无据,但是,二书的合刊,当系黄氏缀合而成,《龙木集》标题,首首冠“葆光道人”四字,伊古以来,无有异议,近阅我省慈利县眼科名家安古臣先生对《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及此书之跋云:“是书前七十二症,为葆光道人之书,诚秦伯未之言斯是,后《龙木集·七十二问》为太玄真人之书也,吾慈眼医前辈龙锡章神乎其技,所秘传书,即兹书也,授徒均以墨抄,余得有不全之本对之,故知文为太玄书耳”。就管见所及,此书无论是葆光道人或太玄真人,都不不是自出心裁的着作,而是汇编前人之论着而成,其中如“眼论”与与“钩割镰法”皆抄自《太平圣惠方》,次列“五轮”。“八廊”之歌,以及“论眼捷法”,“论眼昏花提要”等内容,亦皆有所本:(待考),又其次为“七十二问”,乃本书之主要内容,完全抄录《黄帝七十二证眼论》,只是在方剂上有时某一问多出一首,在次序上稍有颠倒而已·《黄帝七十二证眼论》,未见单行本,未着作《者姓氏及时代,现残存于《永乐大典》中,查《永乐大典》收载眼科文献凡三十八家,都是按成书年代先后次序排列的,本书排在宋代之列,是“七十二问”之书,由来已久,若是,则《龙木集》所取之材料,均为宋人着作,盖亦元明以前之书也。以后清人王子固氏以《龙木集·七十二问》,尚未臻详善,在此基础上,扩而充之,写成《眼科百问》(1655),他如文永周氏刊行明人邵苑氏所着《一草亭目科全书》,其中第四卷,即《异授眼科》全文,但未另立书名,其中有“七十二庭问答症因丸散”(137)·胡芝樵氏重校《异授眼科·眼有七十二症医治》(1844),鲍相傲氏《验方新编》(1876)所收梅启照氏重梓之《眼科七十二症问答》(1848)·马化龙氏《眼科闻微·明堂七十二问答论》,均系此脱胎而来,但都未注明出处,皆贪天之功以为己功者也。此书“七十二问”,在形式上虽与《龙木总论·七十二证》有相类似之处,但是其具体内容,并不相同,而且缀“五轮”学说之后,又创立“八廓”学说,为眼科辨证论治又别开一生面,完成“轮廓”学说脏腑表理联系的理论。在眼科诊疗上更全面的灵活运用,正是一本有参考价值的眼科专书。此外更有一种《眼科龙木论》。《国史经籍志》一卷,丹波元胤氏云:“右辑于危氏《得效方》第十六卷,较之《龙树眼论》及《龙木总论》,全然别是一家书”,故本文不与讨论·(五)本书的姊妹篇《眼论审的歌》唐·刘皓氏《眼论章的歌》,《宋志》作《审的歌》,郑樵氏《通志》(1116)二十略中的“艺文略》载为一卷,《辞海》称此二十略所载,皆唐以前文献。丹波元胤氏云:“是书久失其传·考《龙木总论》七十二症方论,每段以歌括,首卷又附《审的歌发挥》一篇,即知系刘皓所着”·是此书在唐代称为《的歌》,宋代改称《审的歌》,二书合刊,形成姊妹篇,一文一歌,不八是互相发挥,更重要的是两部佚着,均赖以保存流传,嘉惠后人,非浅鲜。附《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引用文献一览表卷首内容引用文献备注卷之首龙木总论审的歌发挥唐·刘皓氏《眼论审的歌》眼叙论宋·陈无择氏《三国病论》三因证治五轮歌唐·刘皓氏《眼论审的歌》内障眼法根治歌11针内障眼歌针内障眼后法歌小儿歌11卷之一五七十二证方论唐《龙树眼论》卷之六审的歌唐·刘皓氏《眼论审的歌》卷之七诸家秘要名方论针眼候隋·巢元方氏《诸病源侯论.》三固方十三方宋·陈无择氏《三☰☰☰证方论》本事方六方宋·许涉微氏《普本事方》百一选方五方宋·王珍氏《百一选方》和剂局方十四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针灸经宋·《圣流总录·针灸门》诸方辨论药性《千金方》《千金异方》《神论本本经》卷之九《名医别录》、《唐本至卷之《本草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