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疮、粟疮之名实及文献研究

年代:未知
医家:张望之,卢丙辰,吕海江
开本:16开
来源: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目前。国内学者对古所谓“激疮”、“粟疮”的认识溷乱异常。有认为菜疮类似沙眼的滤泡,椒疮类似沙眼的乳头肥大者(1);有认为粟疮相当于沙眼的乳头型。漱疮相当于沙眼的滤泡型者;(2)有认为“睑生风渠”即沙眼,而以其不同症状又可分别定名为“粟疮”(滤泡)。“板疮”(乳头)“椒疮”(痕痕)者;(3)有作为中医辞典而仅言疮即沙眼。却不言粟疮者;(4)有认为椒疮。即今之沙眼。又谓晃疮延沙眼的滤泡形成。还应包括“结膜滤泡”、“滤泡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结(5)炎的脸膜型”者。⑤众说纷纭,莫哀一大。笔者认为,由于古代的条件限制,人们对眼病的观察确比现代粗略,但同一病名的概念决不会溷乱到如此地步。问题是我们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有时甚至重视某些观点而不及其余,以致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有或多或少的片面性。因此,将古代有关椒疮和粟疮的文献进行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对认识椒、粟疮的实质不无好处。笔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学习和研究,认为上述多种观点均有一定根据,与古代文献也均有不将之处。故而不揣拙陋,提出我们不成熟的看法。纰谬之处,望同道批评指正。一、椒疮古代文献举要据《巢氏病源》和朝鲜《医方类聚》所引《龙树普萨眼论》的内容,隋唐时期尚元椒疮、罪疮之名,也没有与其类似的证侯记载。仅《龙树普萨眼论·辨诸股眼病疾不同随状所疗三十篇》有“栗子疾”一病,患者有刺痛,泪出等证,犹如助目之状,“上脸生白于如果粒,极硬,沙刺之然也。可翻眼皮,起针拨去粟子、恶血,服冷药即差”。此处显指结膜结石,与椒疮、粟疮实非一证。若视《龙木论》和《银海精微》为宋、元间书,则宋、元时期仍无椒疮。粟疮之名。但两书中的“睑生风粟”证,似应包括椒疮、粟疮在内。如《银海精微》说:“睑生风粟者,睑间积血年久,致生风粟。……此脾胃壅热,致令胞脸之间渐生风粟如米,甚如杨梅之状,摩擦瞳人,黑眼有翳。”《龙木论》说:此证“眼睑皮肉上下如粟粒相似,唯多泪出涩痛,如来隐一般。积久年深,翳膜昏暗,渐渐昏重”。又说睑内的颗粒“赤白非言定,针挑更似冰,直须瘀血尽,征”。由上述记载可知,宋、元医家所谓“险生风粟”,与后世之“椒疮”极相彷佛。因其对病变的形容是“赤白非言定”、“如粟粒相似”,似亦不能排除后世之“粟疮”在外。《龙木论》还说,对粟粒“针更似冰,直须血尽,凉药必能征”,此与《龙树普萨眼论》描述“粟子疾”的文字似有某些相通之处,可知宋元医家遇古代的“粟子疾”(结膜结石)乃一概以“睑生风粟”名之。所以,宋、元时期的险生风粟,实以脸内发生颗粒为据,而不论其颜色、大小、软硬如何。至明代,对睑内的颗粒性病变又有新的认识。人们发现,脸内的颗粒形色质地各异,有的形同粱米,有的状如花椒,故有粟疮。椒疮之名产生。对此。记载最详的莫过于《证治准绳》和《审视瑶函》。《证治准绳》说:“粟疮证生于两脾,细颗黄而软者是。今人称椒疮为渠疮,非也。椒疮红而坚,有则碍睛,沙涩不便,未至于急;粟疮见,若目痛头疼者,内必有变证。……若睛虽赤而痛不甚者,虽有必退”。“椒疮生于脾内,累累如疮,红而坚者是也。有则沙擦,开张不便,多泪而痛。今人皆呼为粟疮,误矣。粟疮亦生在脾,但色黄软而易散,此则坚而难散者。……甚重至于累累连片,疙瘩高低不平”。(《审视瑶函》亦有类似文字)以上说明,明代仍有医者昧于古病名睑生风粟的“粟”字,而将椒疮误称为粟疮。因此特别提出二者的鉴别要点:粟疮的颗粒色黄而可质地稍软。一般情况下无感觉,如果伴有目痛头疼,乃是变证。粟疮亦可伴有目赤,但若头痛较轻,很快就会消退的;椒疮的颗粒色红而质地较坚,患眼必有沙擦、多泪而痛、开张不便等证状,甚则累累成片,疙瘩高低不平。椒疮虽不会象粱疮那样会急性发作(“未至于急”)但颗粒的消散甚难,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清代所谓渠疮、椒疮的概念与上相同。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说:“此二证生于眼胞之里,虽皆由脾胃血热所致,然粟疮偏于湿盛,故色黄形软,其证易愈;椒疮偏于热盛,故色赤形硬,其疮难消”。但是,清代某些医家所谓“睑生风粟”,所指乃为粟疮,和宋、元时期的“险生风粟”概念是不同的。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有“睑生风粟椒疮歌”曰,“椒疮。风粟睑胞生,多泪难睁摩涩疼,脾经风热粟黄软,脾经湿热椒硬红”。注曰:“粟疮如粟,其形黄软,……椒疮如椒,其形红硬”。这脸生风粟显指粟疮。综而言之,椒疮、粟疮的历史文献,从病名的演变上可用下表表示:隋唐明宋元清无椒粟疮记载椒疮椒疮然有疑似证粟睑生风粟(含子疾(类似结→椒、粟疮粟子粱疮(不粟疮(又膜结石)疾)含粟子疾)名险生风粟)由上可知,人们对激疮。粟疮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细致的过程。因历史上的名称和概念并不统一,引起现代的一些溷乱是难免的。二、诸种观点正误分析/.关于“粟疮类似砂眼的滤泡,椒疮类似砂眼的乳头”说。目前持此论者甚多,然而笔者认为欠妥。因为沙眼的滤泡并不象粟粒,乳头肥大更不似花椒。粟粒小而花椒大,此乃一般常识。然而沙眼的乳头肥大比滤泡小得多,何以反称椒疮?为圆其说,有的作者竟谓粟与散相比,“其形较大”,实不知其说之所由出。或曰:乳头肥大局部红赤粗糙,类似花椒之表皮,故称椒疮。笔者以为不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撇疮,粟疮图下注曰:“椒疮生于眼皮里,形如椒粒色赤”,“粟疮生于上下眼皮里,形如黄米”。明言椒疮形如“椒粒”,并非椒皮;粱疮形如黄米,自然较小。故知上述观点误矣。或曰:古云粟疮易散,撒疮不易散,此分别与滤泡易破。乳头不易破之特点相符。笔者认为“易散”。“不易散”,乃指经治疗后容易消散与否,全非易破、不易破之意。怡与上述记载相反,若不施术而服药或点药治疗,则滤泡比乳头是更难消散的,故而此说不能成立。2关于“粟疮相当于沙眼的乳头型,椒疮相当于沙眼的滤泡型”说。此说有一定道理。因沙眼的滤泡较大,确与椒形相似。然而“栗疮相当于沙眼的乳头型”则尚须商雀。所谓“扎头肥大”,乃脸结膜的上皮细胞增生,使上皮层不再平滑,而呈细小的实质性隆起,典型者呈绒状粗造面。然而乳头的隆起极为细小,肉眼观察主要为局部粗造感,且因局部结膜充血而色呈浊红,与粟疮“形如黄米”、“色黄而软”的记载是不尽相符的。3.关于“睑生风粟’即沙眼”说。笔者认为,此观点似以宋代《龙木论》和《银海精微》的“睑生风粟”而立说。但如前所论,此“险生风粟”应含椒疮、粟疮、粟子疾在内。况清代某些医家所谓“睑生风粟”实指粟疮,所以此种观点是不严密的。4.关于“椒疮即沙眼,而粟疮包括沙眼滤泡、结膜滤泡、滤泡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脸结膜型”说。笔者认为,此说首先犯有逻辑错误。因椒疮即是沙眼,又云粟疮是沙眼的滤泡,则粟疮反而成了林疮的一种特殊证型,明显有悖于古说。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脸结膜型,在上睑内出现较大的颗粒,扁平澹红,排列不整,质地坚硬,状如石榴绽露于房。有人认为此属明代以后所谓“鱼子石榴”的“石榴证”,笔者认为可依。至于宋元以前医家,遇此是否也一并诊为“险生风粟”,此乃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是,此病颗粒之大小与粟米相去甚远,故称为粟疮则非.至于粟疮包括结膜滤泡症和滤泡性结膜炎,笔者认为是可以肯定的。具体理由详下。三、椒疮、粟疮之我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椒疮和粟疮主要有如下差别:/.大小不同:椒疮大(如椒粒),粟疮小(如粟米);2颜色不同,椒疮色红、粟疮色黄;3.质地不同:椒疮较坚,粟苍较软;4.自觉证状不同:椒疮患者必有沙擦,胞脸开张不便,多泪而轻微涩痛,但系慢性病(“未至于急”);粟疮一般情况下无明显感觉,但可受邪而发生变证,伴发“目痛头疼”及“目赤”之证。5.治疗之难易不同:粱苍易散,椒疮不易散。据此笔者认为,椒疮类似滤泡型沙眼,粟疮类似结膜滤泡症和滤泡性结膜炎。因为沙眼的滤泡较大,大小不匀,质地溷浊,与椒粒颜为相似;结膜滤泡症的滤泡一股较小,大小一致,表面光滑,色微黄而比较透明,不伴有刺激证状和充血发炎现象,与粟疮的一般类型相似。至于滤泡性结膜炎,则类似《证治准绳》“粟疮见,若目痛头疼者,内必有变证”之谓,乃粟疮之较重者。此时虽可有目赤及头疼痛等急性证状,但治疗却比液疮容易得多,与古代“易散”的记载是相符的。或曰:椒疮晓为沙眼的滤泡型,沙眼表现为乳头肥大者怎样认识?笔者认为,乳头肥大之细颜极小,肉眼观察下常于病变部位呈现粗糙的红赤,此为“脸内红赤”而已,古人未必将其与椒疮联系起来。根据现代观察,沙眼的乳头肥大失治日久,则可于原病变部位变生累累滤泡,此与《银海清微》“睑间积血年久,致生风粟”之记载相将。因此我们也可认为,脸内此红赤粗糙的病变亦是椒疮的早期症状。就是说,椒密的患病初期,首先出现粗糙的脸内红赤,仔细观察,始可于红赤部发现针尖大小的突起呈密集排列,此为脾胃圈热引起的睑内气血瘀滞。瘀积日久则发生典型的花椒粒样颗粒,后期可因颗粒溃破而形成线状或网状瘢痕,这就是椒疮患病的全过程。参考文献(1)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研组《眼科学》第16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2月第1版。(2)唐由之《砂眼和砂眼并发症中医疗法》第4、15页,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3)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第17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4)《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医简明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5)周奉建整理《张皆春眼科证治》第56、59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5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