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拨套出术后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的三面镜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唐由之,高健生,刘孝书,蒋伯铃
开本:16开
来源: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在睫状体部进行手术,我国起始于唐朝(约公元618年)前后。1959年我院根据中医书籍记载,结合现代的解剖学,选择在睫状体平坦部作为常规手术切口的径路,迄今进行各种白内障手术包括白内障针拨套出术在内,已达6000眼次以上。国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创用玻璃体切除术后,Machemer(1)在1971年也开始主张在睫状体平坦部做切口,进行玻璃体切除术。1977年young(2)亦开始在锯齿缘部作切口,做白内障手术,并强调了在该部作手术的优点然而对睫状体内切口活体观察的确切位置、远期变化、对其周围组织乃至整个眼球的影响如何,以及术后眼球的病理检查等问题,国内外均未见报导。因此我们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的进一步研究,于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均有一定的意义。。。。。(7)睫状体部作手术切口的优点:不影响角膜屈光面,术后不易发生角膜散光;一般均能保持原瞳孔,保存了正常瞳孔的辐辏反应和对光反应;术后矫正视力较满意;手术不破坏房角和泸帘;避开了手术眼正常的角巩膜缘球结膜组织,给其它内眼手术保留了条件;手术对眼前节影响少,术后反应轻;不会发生前房迟恢复、虹膜脱出及瞳孔上移等并发症。(8)睫状体平坦部作手术切口,正好位于玻璃体的前部,它的缺点:第一是对前部玻璃体的扰动;第二是玻璃体的外溢。有少数病例或因玻璃体液化、麻醉不全,或因手术生疏,操作过程中不适当地对眼球压迫,均易造成玻璃体的较多外溢。但是极大部分病例仅是随手术器械带出少量而已,这些经过我们长期较大数量病例的观察,未发现不良影响。五、小结(1)本文介绍了睫状体切口远期观察的临床研究和病理所见,并重点探讨了在睫状体平坦部作手术切口的一些理论问题,对今后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意义。(2)关于切口的部位,从三百镜的观察和术后病理眼球的检查结果,均一致证实了我们以古代“风轮与锐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为依据,将切口设计在距角膜缘下方4—5毫米处的定位是准确的、较安全的。(3)几年来共观察到睫状体部切口85例,切口大部分在睫状体平坦部白色正中缘到睫状突部,少数在突起部或白色正中线稍后的平坦部。(4)睫状体平坦部的切口,术后反应性炎症过程较轻。切口附近的玻璃体改变一般都在与切口成垂直的玻璃体中。这些变化尚未发现对视网膜有不良的痛理性影响。个别病例因手术生疏,造成术中并发症如出血过多,晶状体囊破,术后皮质残留,亦可能产生机化索条。(5)睫状体切口两唇边缘,不能重新接触疗合,并暴露了一定距离的巩膜内表面,以至临床未发生睫状体组织嵌顿或脱出于巩膜切口等所致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6)通过取得的白内障针拨术后四只眼球的病理眼球检查,在显微镜下所见的睫状体切口与临床三面镜的观察所得结果完全一致。(7)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有它特有的优点,为某些眼内手术较理想的部位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5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