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青光眼的治疗

年代:未知
医家:陈兆明
开本:16开
来源:云南省中医院眼科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青光眼在祖国医学上属暴盲之范畴,临床是多发病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有人提出青光眼是一个包括高眼压,视盘凹陷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综合病证,青光眼的损害一般是由于眼压持续升高而引起,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近代眼科专家根据临床检查观察提出了低眼压型青光眼;此型青光眼的视乳头和视野改变与单纯型青光眼表现相似,唯独眼压不高或低于正常眼压范围,西院对此病作眼底萤光素血管造影而被认为视乳头缺血(视乳头血管灌注压下降)为主要致病原因。因而可见高眼压和低眼压都可造成青光眼,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有些高眼压的病人未表现有青光眼的损害;因而初步认为,高眼压者不一定都是青光眼,眼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一定都不是青光眼。对于青光眼就必须权衡三大因素;眼压、视盘凹陷、视野缺损与眼后供血情况作一认真慎重的考虑。余从中医眼科数年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体会认为中医药对下列几种青光眼治疗有效:一、原发性单纯性青光眼分急性充血性和慢性进行性青光眼。急性者,骤然发作,症状较剧,发作前常因情绪激动或劳神过度后,出现头目胀痛,畏光流泪,头痛如噼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急降并有抱轮红赤。转入慢性者,每因情绪波动或过度疲劳而反复发作,患者感轻度头痛、眼痛、视力缓降,间有虹视等证。此类型青光眼主耍是房水排出阻力增加所滞的开角型青光眼,多有一定的眼底改变,眼压增高较显,房角镜检查属宽角,症见视力减,视野缩小,球结膜溷合充血或轻度捷状充血,瞳孔散大,角膜水肿发绿溷浊,故祖国医学称之为绿风内障。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属实证为风火交炽,宜平肝泻火熄风,用熄风丸(陈氏《六经法要》方):其方组成是:赤芍、紫草、菊花。僵蚕、玄参、川芎、桔梗、北细辛、牛黄、麝香、羚羊角。因临床上牛黄、麝香。羚羊角属贵重药品,另外药源难寻;故临证我们一般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方)加麻黄6g、蛇退6g治疗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者宜平肝潜阳扶正祛风,方用熄风汤(陈氏《六经法要》方)煎服治疗,其组成是:石决明30g生口芪15g沙参15g勾藤15g防风10g麻黄6g生地15g当归10g天花粉10g蛇退6g临床上观察数十例,发现这类型的青光眼服上药后,急性充血性的青光眼眼压能下降10至25mmHg左右,不充血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服用后眼压一般能降致正常,有些病人患单纯性的青光眼服中药数年而无付作用、视力和视野无明显损害。二.低眼压型青光眼此型青光眼眼底改变和视野缺损与单纯性青光眼相似,这类病人多有全身低血压,或全身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或消化道或子宫出血。或身体极度虚弱之人。此病属青风内障“不痛不痒,瞳人依然无恙,但微头旋,及生花转加昏蒙”,“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因劳倦,渐加昏重,终久结为内障”《证治准绳》。症见:视力减退较明显有虹视视野缺损,微感不适,但测眼压不高,头昏易倦,声低息短,眠差心慌汗出,脉沉细弱等,诊为气血亏虚或气阴两虚的青风内障,治宜补气补血或气阴双补:投方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方)或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方)当归补血汤组成;口芪30g当归10g生脉散组成:人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临床上一般用沙参或太子参代人参。门诊观察多例病人服上药数剂后就有一定的效果,服二十多付药后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眼压恢复正常,虹视消失,视力有不同程度上升,视野缺损亦不再进行。三、对于情志引起的眼压持续增高超过30mmH9的“高眼压”视力和视野无明显损害,以及眼底视盘正常的患者证属肝郁气滞者,治可舒肝理气,方用丹栀消遥散(《内科摘要》方)治疗,临床观察十多例,服用此药可降低眼压甚至回到正常眼压,其余证状随之改善.方:丹皮10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2g茯苓15g栀子6~10g薄荷10g生姜10g甘草6g四、对于晚期青光眼服中药可以改善证状减轻痛苦。失去手术机会的青光眼绝对期的患者;出现瞪神散大。眼目胀痛,左右偏头痛的黄风内障可服陈氏熄风汤。五、青光眼术后在临床上服中药可以提高术眼视力尽快减轻或消除充血,帮助术眼恢复,在中医眼科门诊常常遇到一些青光眼术后的病人我们一般以平肝潜阳明目祛风为主,投方石决明散(《沉氏尊生书》方)加生地、麻黄治疗:方组:石决明30g草决明30g赤芍15g青箱子25g木贼15g荆芥10g麦冬10g栀子6g羌活6g大黄6g生地15g麻黄6g以上是我们从事中医眼科对青光眼中医药治疗的一些摸索,但对于窄角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还是及早采用手术治疗,不能延误。祖国医学根据青光眼患者所出现的证状,分别归入绿风内障。青风内障、黄风内障、瞳神散大,左右偏头风等证,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七情过伤关系密切。如《证治准绳》论青风内障病因时,有“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悲忿用意太过者,每有此患”之说,《审视函》亦指出绿风内障的发病“虽日头风所致,亦由痰湿所攻,火郁忧思忿急之故”。病例:例1吕林珍56岁女昆明新华书店退休职工,门诊号174560,患者于1982年10月14日左眼忽然红肿胀痛有虹视,16日到昆华医院诊治检查为原发性充血性青光眼,房角检查宽角,测眼压左眼54。28mmH9,因服醋氮脱胺全身反应较大,18日来我院就中医治疗,眼压测量右眼正常,左眼51。38mmH9,溷合充血(廿)症见口干苦,心烦、左眼胀痛流泪,左偏头痛,脉弦,苔薄黄腻。诊为左眼绿风内障,治宜清热泻肝,祛风除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麻黄、乌稍蛇。三付后左眼溷合充分渐消,左眼眼压降至38。25mmHg,再服五付后降至正常,以后每月复诊一次服中药,眼压能维持在正常泛圈内,例2刘琼32岁女、门诊号27641,78年双眼感到胀,视力逐渐下降因而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治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79年下半年来我院测眼压右眼32。5mmHg,左眼28。91mmH9,症见头昏目胀,眠差恶梦,眼雾有虹视现象,双眼结膜球结膜不充血,脉弦缓苔薄白质红。诊为青风内障,治宜扶正除邪,祛风除胀,服用陈氏熄风汤,服后眼压降至正常,以后每/至。2月眼胀又到我院诊治,再投熄风汤后眼压又在正常值内,双眼视力至今仍达/.O左右。例3李华男38岁、昆明机床厂工人,门诊号17360因患胃溃疡出血后视力下降,眼觉涩癌,曾于昆红会眼科诊治为低眼压性青光眼;83年11月中旬来我院中医眼科治疗,症见面色白、汗出、少气懒言,目昏花痛,脉沉细无力,苔薄舌质澹,测眼压双眼在10~12mmHg之间,诊为气阴两虚,血虚生风,治宜双补气阴,养血祛风,投之以当归补血汤和生脉散交义煎服十多付,眼压上升到/7~19mmH9之间,眼已不痛,视力有所好转,全身虚弱症渐消。例4祖丽萍女21岁昆明市轻工业局供销公司营业员。住院号84~62号由于今年初双补考试后成绩欠佳,情志忧郁不快继之眠差恶梦甚至失眠,头顶疼、眼目胀痛。84年4月2日上上午来我院眼科诊治,查视力双眼代镜4·00DS达0.7左右,视野无明显缺损。检眼镜下查视盘基本正常,眼压连测三天早上均右30m左右,而诊为“高眼压症”收住院观察。入院测眼压;右眼38·80mmHg,左眼30·39mmHg。症见眼胀痛,情志忧郁,口苦。胸胁闷胀,脉弦苔黄,诊为肝郁气滞青风内障,治宜疏肝解郁祛障,投方丹栀消遥散五剂后,眼胀除,双眼压有17~20mmH9之间,其证好转,观察十余日,双眼压在正常范围而出院。例5罗兰芝女47岁云南楚雄县农具厂工人住院号84-53号患者10年前无任何诱因右眼疼痛,痛几分钟即缓解,痛时眼发红,疼痛缓解后眼红消失,去当地医院就诊为神经痛,以后一直没有治疗,但右眼视力仍继续下降,去年上半年右眼视力0.1,同年9月上昆明到延安医院诊为“右眼青光眼”而收住院于83年9月15日行右眼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高。83年12月3日又行右眼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仍高,眼睁不开。患者于83年3月9日收住我中医眼科病床;入院检查右眼眼前见手动,左眼0.5,右眼捷状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浅,房水()虹膜萎缩,有后粘连,瞳孔呈长椭园形,晶体及玻璃体溷浊,眼压右眼35·76mmHy,左眼17·30mmH9。中医诊为“黄风内障”,住院服中药陈氏熄风汤加减方7付后右眼眼压降至20.55mmHg。再服7剂后降至18·86mmHg,半月后右眼眼压一直不高,流泪止,捷状充血消除,无胀痛感眼能睁,视力眼前数指而出院。参考文献一、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二、陈达夫:《眼科六经法耍》三。82年9月中医辞典编委:《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九日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51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