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津液”问题
年代:未知
医家:万文熙
开本:16开
来源:武汉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1.祖国医学对津液的认识津液这个名词,在我国医学里,不管是诊断治疗用药以及疾病机转,推测预后等各方面,都有它一定的价值,而且历代沿用,具有悠久的实践理论,在“灵福”决气篇里就有“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瀑,补盆脑髓,皮肤渭瀑,是谓液”的说法,所以津液这个名词,从表面来看,似属同一物质,但细致分析是有区别的,古人认为津属阳,液属阴,津随衡气而散布全身,既能和得生理功能,又能调养百脉肌肤,液循经脉营血而周流各部,既能输注关节,便利屈伸,渗溢脑腔,充养脑髓,又能流肌表,渭泽皮肤,因之,津液与营气结合,通过中焦作用,可以转化为血液,通过五腻作用:更可以转化为五液(汗、涕、泪、涎、唾,古人称为五液)总之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来源主要由于歙食中的饮料食物,通过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腻器的通力协作,化生而成,内而五腊六腑,外而皮表肌肤,以及七窍关节等处;无一不依靠津液来维持生理的正常状态,换而言之,肺主气化,能分别清渴,翰布周身,霜以运送,臀藏主水,开窍于二阴膀胱藏津液,三焦为决膺之官,这些腻器,都有管理全身水液的功能,如果功能一旦失常,或气道不通,也同样能产生津液的增减,发生水肿或消渴等疾病,所以内经中又认为津液与精气血原,合为六气,同源于饮食而相互资生,津液损耗,既能影响气血腐虚,气血亏损,也同样引起津液不足,因之,历代医家,莫不重顽之,灵福营衡生会篇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中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金置要略中亦云:“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巢氏话病源候总论中亦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少”,“膀胱为津液之腑,热则津液内虚”。所有这些记载,不胜枚举,总之,和国医学对津液的认认,不但丰富多采,而且在诊断治疗推测预后等各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法则,在历代人民的保健事业中,起了莫大的作用。2.津液在现代医学中的初步概念从古人叙远津液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津液是人体中以液体为主要成份的一种物质,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周身各处,无一不到,由于欺食的运化,肺气的静布,体温高低,机能的变化,以及尿、便、汗、泪,等等排液的作用,而致经常生化不息,调节于平衡常态,这种液体的物质,在临床上观察,颇似现代医学中之体液作用,按现代医学中所称之体液,其来源有三,1.饮入之液体,2.食物内的水份;3.代谢所产生的水份,一般的食物水份的占60—97%,食物在体内氧化,会产生水,代谢中组积氧化,亦能产生水,所以.说,人体的细胞,都是浸渍于体液中的,而体液又非仅仅围绕细胞,靠体液的渗透作用而出入知胞内部,体液的份量,亦随着年龄性别肥瘦的不同,而出现差别,普通成年男子,全身的水份,豹占体重的70%,近来用重水探索研究法,得知为体重的60%,其中三分之二为细胞内液,三分之一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又以分布的范圈和质量的差别不同,而有血液,周积液,淋巴液,腹腔液,心包液,胸腔液,关节液,及脑嵴髓液等,从化学性质上来说,虽然有些相同,但是在主要蛋白含量上,则各有差别,若按电化学而言,这些液质中,除了主要的氧化钠,重碳酸钠溶液外,还有其他钙、镁、钾、氢、磷酸膻,硫酸壅,有机酸离子,蛋白质,非电解质(葡萄糖、尿素脂类)等微量物质,至若细胞内液,虽所贮的液量最多,豹70%贮于全身肌肉内,但现代学者,对于细胞内的代谢机能及生化现象,所知者尚极片断不全,因而目前临床所应用及所讲的体液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艳大部份,都是从细胞外液周接地测知细胞内部的情况,及生理机能和病理的变化,所以现时对于红血球及肌细胞的知款,比较多一些,其他倚待今后广大群众进一步去研究,总之,体液在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以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周接的在液质中含生着不等量的溶解物,而构成体液,经常处于锈定的成份,满足于细胞的营养和修补,所以根据古人所说的,“五藏六腑,皆有津液”“水谷入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原,则为汗,悲哀气井则为泣,中热胃暖,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腰”等等说法与记载,津液都与现代的体液相似,而且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津液也相当于体液,伤寒论中云:“大便硬,小便当数”,“大渴欲歙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唱家本渴,渴者为欲解”这些都说明了机体的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口渴,同时,体液中的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由胃肠道,臀、肺、皮肤,而排浊外出,胃肠道的水及电解质,都是血浆供给的,如果吐泻及胃肠溶液吸收阻碍,或耗损过多,都可导致严重脱水,肺与皮肤,经常不知觉的消散,调节体温的机能,一有病变,则影响体液,至若臀脏与体液的代谢机能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同时在随床上轻常遇到的水气病,以及口渴,尿少等症状,都是津液过多或减少的原因,这充分地说明了津液与体液是相似的,但还不能稻对地说明中医的津液就完全代表了现代医学中的体液,这种类似的概念,只能作为今后研究的初步阶梯。3.体液的增减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津液在人体机能中,经常由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使人保持健康,即内经中所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有时因为气候时间,调节力量,机体病变,以及各种内外原因,致使津液发生过多或不及的倾向,因而造成了水气病或亡津液的现象,在治疗原则上,也引起辨症论治的不同疗法,例如金匮要略中云:“跌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病下利后,渴欲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此法当病水”这都说明了津液过多,发生水气病,虽然现代医学中,对这些水气病的发病基本机转不外雨点(一)水份很多,由血液渗透到粗织周隙,而组织周隙肿胀(二)饮入的水,大于排出的水,但是在古人看法概括的阴水和阳水两大类型中,却有各种不同的辨証论治,如水气在表者,宜发汗行水,水气在里者,宜渗澹利湿,心阳弱微者,宜温阳行水,脾阳衰微者,宜温中实脾以行水,臀阳衰微者,宜温补命门以化水,总之,温、清、渗、涓、汗、下,各随腹变化而施治,假如在内热烧甚,汗、吐、利、下、后,或药物不当者,又可往往引起津液的减少缺乏,而发生机变,巢氏病源总论中有云:“利多不到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千金耍方中亦云:“三焦勐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也”这些文献记载,都反映了津液缺少,而产生了体内环境的改变,以致出现病态,从临床中观察,通常看到的有大便硬(古云:“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大便必硬”)亡阳(古云:“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尿少,(古云:“热甚则脂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也”)口渴(古云:“热在内则津液少,故渴也”)等等症状,瞧床施治,也有不同的看法,大都以汗、吐、下、亡津液时,不可再缺其水为戒,如伤寒论中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索”“亡血家不可覆汗,汗出则寒慄而振”灵福中亦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总之,概括而言,大汗,大吐,大滴,温病耗损津液以及大量失血以后,口渴尿少,便硬的时候,我们都应当随时注意到津液的补充与调节,不可外洩其液,愈伤其津,疾病之收效何如,斯为关键耳。4.如何正确对待疾病中的津液问题津液的增减,既对疾病与治疗方面都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在临诊中,就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当疾病一出现,机体发生病变的时候,我们就该考虑到个人的津液是否正常,联系到用菜方法与剂量,例如表症津液正常者,当汗则应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即腠理阴塞,荣衢不通,病邪深入,反伤津液,里症当下者,则应下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藁木,势难挽间,正如古人所谓有是症则用是药,不必先顾虑津液之存亡与禁忌,因津液平衡,汗散利下,邪毒外出,魔腑先安,津液自复,非徒勿害,而更勐之,如果津液过左,体液增多,发生水气者,又当先以如何消除多余之水液为主,使机体协稠,疾去病安,至若体液减少,发生病变,更宜令人注意,古人也言之最群,如医学心悟中云:“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越出,大便难而说语,少阴症,但厥无汗,而强发生,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上厥下逆,为难治,诸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发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发汗,汗则痉,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发汗,若妄汗之,变症百出矣”叉云:“高年血燥不行者,新产血枯不行者,病后亡津液者,亡血者,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谟下之,变症蜂起矣”这些说法,都充分地指出了机体如果发生了变化,津液缺少,不足时,在治瘀总的原则上,是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以重亡津液的,应积极地设法,如何恢复体液的平衡,支持消除疾病的因素,根据个人管见,某些急性脱水失液的病人,输液疗法,实可补中药的不足,但某些机能病变,阴液衰竭,生化障碍的时候,祖国医学中的辨証论治,确有不可思议之功,惜、于笔者词短学浅,言不达意,总之,津液是诊断及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测预后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应很好地对待这一宝藏,发掘整理,共同提高,更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能精深善美地反映出祖国医学的高超,仅述其低,以作研究之开端,挂一漏万,错谀必多,拜希先进有以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