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止痛初步探讨

年代:未知
医家:王永生
开本:16开
来源:武汉市中医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一、前言疼痛是最常见最复杂的一种自觉症状,也是患者求医最普通的陈诉之一,差不多很多疾病都有这个症状,疼痛是机体防御有害作用的信号,是机体正常状态被破坏的指标,是危险的警告。疼痛不仅使本身感受痛苦,而长时期的强烈疼痛,则引起有机体全部机能的障碍,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影响睡眠,损伤消化、智力、循环等,”能引起血液及脑嵴髓液等一系列的变化。长期疼痛常常使人不能参加生产劳动,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足以显着降低人的社会价值,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利的。然而疼痛又是一种最常见的症候,因此医生必须千方百计把病人从痛苦中拯救出来,故对于针灸止痛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针灸疗法经济、简便,疗效迅速,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二、疼痛的机理(一)祖国医学对疼痛的认识疼痛在祖国医学中很早就有认认的,而且对疼痛的分析也是很详细的,素问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疼,形伤踵,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又说:“轻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塞,脉塞则缩跎,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以上这些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寒邪能够伤害人的形体引起肿胀,热邪伤气则引起疼痛,叉说经脉本来是畅流不止周而复始的,当寒邪侵入经脉的时候,将迫使经脉的流行迟援,以至于凝滞,如果寒邪侵犯于脉外则使经脉流行不畅而贫血,假若寒侵入经脉之中,不但血行凝滞,而且气也随之而不通,因此会突然发生疼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寒邪侵袭脉外,可使经脉因受寒冷的刺激,发生收缩不舒,以至拘急而牵引脉络,经脉和经脉内外相引,因而突然疼痛。秦问中又说:“得炅则立止,因重于寒则痛久,寒气客于轻脉之中与灵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这是说寒邪侵双经脉发生疼痛,但当得到热气时,经脉就会舒展,血行畅通疼痛就会立止,但寒邪侵发过重,则会疼痛很久,如果寒邪侵入经脉之中,与经脉中的热气相搏争,则会引起经脉的充血胀满,因为是充血原因,则疼痛不可按。总之,疼痛是因为寒邪的刺激引起轻脉的收糖痉挛,以致貉相互的牵引和贫血,或者由于热邪的刺激引起痤脉过度的扩张和充血,都可引起疼痛的发生,事实上确是这样,我们在临床上常常遇到的疼痛病人其患处多是寒冷冰凉,或者是充血胰满红肿热痛。苏联学者也认为空腔器官的强烈痉击或伸展以及血管的过度痉挛和扩张都可以发生疼痛,日入近藤说矢在坐骨神经痛之诊断一书中也说;由于寒风雨淋等冶却作用,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过度的痉击缩小以致局部神经贫血及各种新陈代谢障碍,由于这个结果乃发生了神经痛及神经炎。总之,祖国医学对疼痛的认认是很正确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疼痛的正确解释苏联学者对疼痛机理的研究获得了伟大的成就,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发生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脑是感知疼痛的高级中福。机体无论在那种生活现象上,都有他统一的完整性,所以疼痛的感觉,应当把它理解为生体正常状态破坏的指标,也是一种遭难的信号。疼痛所引起的各种反应,大体带有两种性质:一为消除疼痛刺激根源的防御性质。一为对抗疼痛刺激活动性运动性反应。疼痛——一种意认的现象,应该是来自机体内部或外部环境的一切刺激,在经大脑皮质分析和粽合后所表示出来的反应。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接受冲动的最高中福,苏联学者利用血管条件反射方法,证实了大脂皮层在疼痛形成上有决定性作用,可以利用条件刺激使无条件的疼痛变为无痛,也可以使无痛变为有痛的感觉,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条件反射可以使致病因子免生疾病,更可以使非致病因子发生疾病”。来自受伤神轻末梢的冲动,只能起一种发动的作用,主动性还在中福系统,皮质兴奋若下降到低极中福(视丘)内,即产生阴性反应,减弱或缓和已存在的疼痛。所以复杂的神经状态(如恐惧、忧郁)足以形成暂时的条件反射,加剧疼痛。然而在自我暗示下脑皮质也能有阻抑疼痛的作用。疼痛的“损伤性”刺激在中福神轻系统扩散时,引起中福神腔系统本身与内腻器官的机能破坏,同时机体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也被摄乱。疼痛不仅本身感受痛苦,当疼痛冲动进入中福神经时,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周平衡的破坏,疼痛最初固然有兴奋作用,但持续过久的疼痛则反足以引起神粹系统的非常衰弱和抑制。物理化学等刺激,作用在皮肤,藏器受钠器上,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痛觉,此时要和刺激作用,精神状态以及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成正比例。各种刺激作用也能够制止疼痛,所以在内藏疼痛时,温热及寒冷的刺激,适当的作用在皮肤上的病沿旁,也可以减低或制止疼痛。苏联学者,不但对疼痛有了正确的解释,而且找到了正确的消除和预防疼痛的新途径。三、疼痛的辨証论治祖国医学治病的特点主要在于辨証论治,因此在临症时,首先要根据四诊方法,进行客观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仔知的分析和粽合,把各种复离的症候群归的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大类型,即所谓八纲。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适当的治疗方法。疼痛也不能例外,大凡痛而胀阴者多实,不胀不阴者多虚,痛而拒按者多实,痛而可按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而甚者多实,饥而甚者为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久病年表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朦者脉多沉微,表虚而痛者阳不足,治之宽温经,里虚而痛者阴不足,治之宜营养,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治之宜补中、下虚而痛者肝肾败也,治之宜温补命门。在针灸方面,亦应根据针灸治疗的糰耍,即灵枢经脉篇所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及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虚则实之,满则浊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法则具体的灵活运用。在经络方面:疼痛在腰以上者取手太阴,阳明经,腰以下者取足太阴,阳明经。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脑。灵福五邪篙:“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取之膺中,外众(云门、中府)背三第五节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腕中痛……取之行间,以引腕下补温以温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闸青脉以去其掣。邪在脾胃病肌肉痛……调于三里。邪在臀则病骨痛阴痒,阴痒者按之不得,腹腹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覜有血者尽取之。邪在心者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病在上者为阳,痒者阳也,针宜浅刺。病在下者为阴以及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针刺宜深。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后治其阴。总之,以上这些都是祖国医学对于治疗疼痛的具体法则,我们都要很好的掌握和运用。苏联学者对于疼痛的处理,认为疼痛和其他感觉一样,不能把它与整个机体状态孤立起来单独研究,一般认为在全身兴奋,愤怒欣快时痛觉关增高,因而在自觉方面,疼痛可以减少,相反,于精神萎頔,体力疲劳时痛觉关减低,因此,对疼痛的感受性也就增高,痛觉关因人而晃,并不安定,而且在同一人的身上可能有很大的变动,依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观点,防止疼痛冲动进入大脑皮层,保护大腿不受损害性疼痛刺激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可以封闭疗法,睡眠疗法,以及语言暗示等精神疗法,以消除疼痛。四、疼痛的对症取穴疼痛可分为躯体性痛和内藏性痛,有自发性痛和压痛。疼痛的性质,有隐痛、痰痛、胀痛、刺痛、锥痛、锯痛、切痛、跳痛、灼痛、绞痛以及牵着痛和扯裂痛。以时周来讲有持续性痛和胃歇性痛。有急性痛和慢性痛,是白天痛还是夜里痛,是休息时痛还是活动时痛,这些情况都要充分的考虑和分析,现在仅根据疼痛的部位,采取对症取穴,以便瘟症应用,迅速缓解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首先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很重要的,此外根据病因治疗,也必须加以重视。(一)头痛:一般性头痛:百会、太阳、攒竹、风池、足临泣、三阴交、天柱、合谷、列缺、太冲。前头痛:上星、印堂、攒竹、列缺、足三里。后头痛:风府、风池、天柱、崐崙、京骨、束骨。偏头痛:头维、头临泣、太阳、丝竹空、足临泣。头顶痛:百会、前顶、后顶、通天、太冲、合谷。针治头痛除对症取穴外,还必须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瘀,也可适当运用“天应穴”。(二)眼痛:风府、风池、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醪、鱼腰、太阳、合谷、太冲、阳白、四白、上星。(三)耳痛:医风、耳门、听会、听宫、合谷、中渚、太谿、复熘。(四)鼻痛:迎香、禾醪、上星、入中、合谷。(五)眉骨痛: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六)口齿痛:上齿痛:人中、下关、足三里、内庭。下齿痛:承浆、颊车、合谷。咽喉痛:颊车、天突、尺泽、足三里、合谷、天柱。(七)颈项痛:天柱、风府、束骨、京骨,后谿、风池、崐崙。(八)胸肋痛:天应,支沟、曲池、膻中、阳陵泉、期门、内关、间使、大陵。(九)乳房痛:屑井、膻中、太渊、足三里、行间、乳根。(十)背痛:天应、膏肓、肩中俞、肩外俞、肺俞、心俞、膈俞、崐崙。(十一)腰痛:命门、肾俞、阳关、大肠俞、腰俞、四醪、天应、委中、崐崙、环跳、太豁、复熘、承山。(十二)尾骶痛:长强、会阳。(十三)嵴柱痛:人中、天应、大椎。(十四)腹痛:上腹部痛:巨踢、上脘、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公孙、脾俞、胃俞。脐部痛:天枢、下脘、阴交、神阙(灸)足三里、公孙。下腹部痛:关元、气海、臀俞、中极、胞门、子户、子宫、天应,三阴交,四醪、足三里、太冲、归来。季肋部痛:章门、期门、阳陵泉、支沟、外关、行周、邱墟、胆俞、膈俞。(十五)阴茎痛:中极、曲骨、行间、太冲、太谿、归来、曲泉、列缺。(十六)阴道痛:中极、曲骨、归来、三阴交、四醪、会阴。(十七)肛门痛.长强、会阳、承山、委中、承扶、会阳。(十八)上肢痛:肩胛痛:天宗、膏肓、秉风、曲垣、支沟、肺俞、后谿、肩井、天应。肩部痛:肩井、肩隅、肩醪、肩贞、天应、曲池。上臂部痛:臂脘、脘会、天应、侠白。肘部痛:曲池、尺泽、手三里、曲泽、天井。前臂部痛、曲池、手三里、支沟、外关、内关。手腕痛:列缺、太渊、轻渠、阳池、外关、腕骨、大陵、天应。手背痛:中渚、外关、合谷、八邪。掌痛:劳宫、内关、大陵。指痛:内关、外关、后谿、腕骨、合谷、中渚、液门、八邪、天应。(十九)下肢痛:臀部痛:环跳、秩边、承扶、居醪、天应。股沟痛:髀关、阳廉、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股部痛:髀关、伏兔、阴市、风市,殷门、承扶、委中、上胶、肾俞、阴陵、箕门、天应、阴包。膝部痛:阳陵、膝眼、梁丘、足三里、太冲、阴陵、委中、曲泉、阳关、膝关。小腿痛: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阴交、绝骨。踝部痛:太、解谿、丘墟、崐崙、中封。足跟痛:仆参、崐崙、太谿、水泉。足掌痛:太冲、涌泉、三阴交。足趾痛:涌泉、行间、太冲、内庭、侠谿、足三里、解谿。(二十)孕身游走痛、阳辅、阳陵、足临泣、侠谿。(廿一)一身尽痛:阳辅、大包。皮肤痛:屋翳、外丘、内庭、会宗、承满、肺俞。五、疼痛的临床观察我科门诊第一季度共计作了针灸止痛100例,大多数为慢性顽固病,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表1)痊愈14例,显着效果32例,好转32例,无效5例,不明17例,有效78例,有效率占78%(表2)。年给方面:10-15岁,7例,16-20岁,4例,21-25岁有16例,25-30岁15例,31-35岁15例,36-40岁8例,46-50岁9例,51-55岁6例,56-60岁5例,61-65岁1例,61-70岁以上者2例(表3),其中发病率最高者为20-50岁。症状方面:头痛者4例,牙痛4例,眉骨痛1例,腹痛者10例,腰痛者24例,上下肢疼痛者49例,尾骨痛者3例,颈项痛3例,胸肋痛者2例(表4),其中以上下肢痛及腰痛者为最多。由以上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病最多者,在年龄方面以20岁——50岁为最多,症状方面以上下肢为最多,腰痛者次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些人中正是劳动力最强的人,而长期的肢体痛和腰痛都足以显着降低他的生产和劳动,所以疼痛不但降低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很不利的,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千方百计解除病者的痛苦,使之早日走上工作岗位。六、病案举例例一:郑某:女性,40岁。主诉:尾椎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痛如炸裂,腰部不能伸屈,起坐行走都很困难,两下肢不能抬步,雨周前腰部曾有些强硬,雨年前亦冒患过腰痛,及子宫出血。血象:红血球588/立方耗,白血球5,800/立方耗,血色素70%,中性细胞34%,淋巴细胞64%,嗜酸性细胞2%。取穴:阳关(灸)、大肠俞、委中、承山。共计针灸八次痊愈。例二:黄某,男性,33岁。主诉:小腹部突然发生疼痛,痛如雏如刺,放散至腰部及右肋部痛,大便正常。血象:白血球10,800/立方耗,中性细胞73%,淋巴细胞25%,嗜酸性细胞2%。取穴:天枢、阴交、公孙、足三里、计针一次即愈。例三:吴某,男性,32岁。主诉:胃脘部突然发生强烈疼痛,四肢厥冷,出冷汗,呻吟不已,疼痛如梭如雏,不能支持。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针灸一次疼痛立即消除,其病若失。例四:李某,男性,45岁。主诉:右小腹部疼痛有一周多,腰难伸直,咳嗽时疼痛更甚,骨服药治疗无效。血象:红血球428万/立方耗,白血球11,600/立方耗,血色素74%,中性细胞68%,淋巴细胞27%,嗜酸性细胞5%。取穴:天枢、关元、天应、兰尾穴、计针三次,疼痛消失痊愈。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22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