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刮痧法治痧毒案

年代:未知
医家:张景岳
开本:未知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向予荆人,年及四旬,于八月终,初寒之时,偶因暴雨后,中阴寒沙毒之气,忽于二鼓时,上为呕恶,下为胸腹搅痛,势不可当。时值暮夜,药饵不及,因以盐汤探吐之,痛不为减,遂连吐数次,其气愈升,则其痛愈剧。因而上塞喉嗌,甚至声不能出,水药毫不可入,危在顷刻间矣。余忽忆先年曾得秘传刮沙法,乃择一光滑细口磁碗,别用热汤半锺,入香油一、二匙,却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暖而且滑,乃两手覆执其碗,于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以渐加重。碗干而寒,则再浸再刮。良久,觉胸中胀滞,渐有下行之意,稍见宽舒,始能出声,顷之,忽腹中大响,遂大泻如倾,其痛逐减,幸而得活。一饭顷,复通身搔痒之极,随发出疙瘩风并,如钱大者不计其数,至四鼓而退。愈后细穷其义,盖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则邪气亦随而降。凡毒气上行则逆,下行则顺,改逆为顺,所以得愈。虽近有两臂刮沙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至若风并疙瘩之由,正以寒毒之气充塞表里,经脏俱闭,故致危剧。今其脏毒既解,然后经气得行,而表里俱散也。可见寒邪外感之毒,凡脏气未调,则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则脏必不和,此其表里相关,义自如此。故治分缓急,权衡在人矣。继后数日,一魏姓者,亦于二鼓忽患此证,治不得法,竟至五鼓痛极而毙。遇与不遇,此其所以为命也。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8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