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治耳疮上实下虚案

年代:未知
医家:张景岳
开本:未知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予尝治一儒者,年近三旬,素有耳病,每年常发,发必肿溃,至乙亥二月,其发则甚,自耳根,下连颈,上连头角、耳前、耳后,莫不肿痛。诸医之治,无非散风降火。至一月后,稠脓、鲜血,自耳迭出,每二、三日,必出一酒盅许。然脓出而肿全不消,痛全不减,枕不可近,食不可加,气身俱困,自分其危,延余治之。察其形气已大不足,察其病体则肿痛如旧,仍若有馀,察其脉息,则或见弦急,或见缓弱,此非实热可知,然脉不甚紧,而或时缓弱,亦得溃疡之体,尚属可治。遂先以六味汤二、三剂,而元气稍振,继以一阴煎,加牛蒡子、茯苓、泽泻,仍倍加白蒺藜为君,服五十馀剂,外用降痈散,昼夜敷治,两月而后愈。盖此证虽似溃疡有馀,而实以肝肾不足,上实下虚,一奇证也,故存识之。《景岳全书·外科钤》按、耳为肾窍,耳病常发,脓血迭出,则伤肾精。“形气已大不足”,乃精伤下虚之征;“肿痛如旧”,系邪盛上实之象。病兼虚实,治当两顾。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8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