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阴中求阳治下膈案

年代:未知
医家:张景岳
开本:未知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余尝治一中年之妇患此证(下膈)者,因怒因劳,皆能举发,发时必在黄昏,既痛且吐,先吐清涎,乃及午食,午食尽,乃及蚤食,循次两尽,方得稍息,日日如是,百药不效。乃相延视,则脉弦而大。余曰:此下膈证也。夫弦为中虚,大为阴不足,盖其命门气衰,则食至下焦,不能传化,故直到日夕阳衰之时,则逆而不出耳。乃用八味参杞之属,大补阴中之阳,随手而应。自后随触随发,用辄随效,乃嘱其加意慎理,调到年余始愈。《类经·针刺类》按:下膈即下焦膈也。丹溪有云:“朝食暮吐,槁在兰门,下焦膈也,”是阳结于上,阴涸于下之特定症候,治最棘手。若专事滋枯润燥恐助痰滞气,但以温补命门则劫液而阴益伤。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8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