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合治枝气管喘息初步临床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李占鳖
开本:16开
来源:锦州市医院
印刷:铅印
一、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喘息的认识;支气管喘息为近代医学的名称:观察症状是属于祖国医学气喘病一类,其中有气喘、哮喘、喘咳、喘急、咳道、喘道等不同名目。考其致病之源大体脱离不了寒热虚实范喘。二、治疗基本法则:依据八辋四诊,辨胚施治,寒则温之,如小青龙汤,热则清之,如麻杳甘石汤。虚则补之,如生脉散,养心汤,实则泻之,如定喘汤等,随症加灭为治疗原则。三、临床分析:我院于1958年12月至1969年2月三个月的时间中共收容治疗本患者21例,其中男性10例占48%,女性11例占52%,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70岁,其中以20岁、50岁的为多,以西医学术而论,有合井症17例;其中合并心癫病的6例,上呼吸道感染的8例;肺气肿的1例,结核病的2例。以祖国医学而论,属寒的4例占19%,属热的7例占33.3%,属虚的3例占15%,属实的2例占9.2%。实热相兼的3例14.3%虚热相兼的2例9.2%。四、治疗效果分析:二十一例患者中全愈十七例占80.9%,显效的三例占14.8%,好转的一例占4.8%,有效效率为100%。疗效指标以喘咳完全消失,行动如常为全愈。行动时偶有微喘或鲤咳的为显效较治疗前喘息减轻的为好转。治疗时周最短的为四天,最多的四十五天,平均十九日。五、病案举例:例一:杨淑梅,女,十七岁,未婚,锦州市残老教养院。入院日期1958年12月5日,出院日期1955年1月19日,入院当时病情:咳嗽喘息,痰多,白粘有沫,胸胃腕肉,食惫不振,口干不欲欲水,大便干,小便少,颜面苍暗,口唇青暗,鼻翼扇动,喘息抬屑,舌质赤暗中心有滑白苔;脉滑小数策弦。中医论断为痰热壅盛肺失清肃。听诊:心尖有收箍期杂音,雨肺均有散在性干湿性罗音。诊断:为:气管喘息合并肺原性心脏病。治疗驱过:入院当时首先吸氧并给予强心剂。代金、安茶硷镇喘等西药治疗,次日开始中西合治,中医给予加味麻杏甘石汤如下:处方:炙麻黄1.5、杏仁2.0、生石膏6.0、甘草1.5、银花5.0、速召2、5、花粉3.0、蓝根5.0、杷叶2.0、砂参2.5、大具2.0、亭力0.7、双皮2.0、黄芩1.5。水适量煎成200毫升,分二次早晚服。在治疗中会于咳嗽重时加紫苑1.5痰滞加萋仁2.0,气道加苏子1.0,喘甚加白果1.5院闷其减石膏,砂参:加节蒲2.0蔻仁2.0、清夏2.0等随症治疗,每日中西医会影一次,服温药一剂。喘咳等症状逐渐由好转到消失共治疗45日。听诊已无心尖区杂音及肺干湿性罗音,脉博暖弱稍滑,舌苔已化,欣食精神正常,但胃脘时有罔感。乃素日胃弱之故,嘱注意饮食而出院。例二:刘玉山,男六十五岁,已婚,子女二人健在。入院日期1959年1月17日,出院日期1959年2月27日。入院当时病情:咳嗽,痰白粘有沫,喘息胸痛,睡眠不足,饮食二便正常,精神不振舌澹,苔白,脉左弦缓右弦弱。中医诊断为痰饮充斥,肺气不宜,再医听诊;肺右上野于性罗音,诊断为:(1)支气管喘息,(2)合并感染肺气肿。治疗糖过:入院之初西医粉以镇喘制,氨茶岭、青霉素、咳阿水、强心剂等治疗二十七日(由1月17日——2月10日)效果不显,于2月13日开始中医治疗,至2月26日,每日与西医会诊一次,服药一剂,其治疗十四日,先是喘息解除,继而咳嗽亦愈,右肺干性罗音消失,于27日出院。中医处方:加味小青龙汤。干姜1.5桂枝1.5麻黄1.5酒芍1.5炙草1;5釉辛0.7清夏2.0五味子1.5杏仁2.0伏花2.0子苑2.0陈皮2.0云苓3.0水适量煎成200毫升分二次早晚服。注:在治疗中因咳痰困难,曾有七方加寸冬2.0远志1。5桔梗2.0等味。例三:韩子义,女,四十三岁,锦州市人。入院日期1959年1月14日,出院日期1959年2月3日。入院时病情:咳嗽喘息心跳气短、失眠、自汗、恶露未止。吐大量黄白色粘液痰,头昏。全身无力、发烧、恶心、食慾不振、面色膏白微浮睡、舌质光、舌苔白、有部分剁落。脉寸关滑数兼弦、沉取弱,右大于左:当时是妊娠7月早产,尚未满月,故而病情严重。中医诊断为:产后心虚血亏痰热壅肺。西医听诊:两肺中下野有中水泡音及干性罗音,诊断为:支气管喘息,合井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解过:初步入院经西医用青霉素及强心剂治疗六日效果不显,以后完全服用中药治疗十三天后,干性罗音消失脉博糁弱,已恢复正常,痊愈出院。中医处方:生脉散合养心汤加灭。党参3.0寸冬3.0五味子2.0茯神3.0炒枣仁2.0杏仁1.5甘草1,5砂参2.0桔缸1。5伏花1.5节蒲2.0竹如2。0牡力3.0桂枝1.5芦根3.0。水适量煎成200毫升,分二次早晚服。在治疗中会于咳逆重时加紫苑2.0减桂枝,痰滞加远志1.53自汗发热重时,加黄耆3。0减芦根,脘痞加蔻仁1.0减砂参。总结支气管喘息,是冬春季常见疾病,不易根治,本女介貂用中药治疗二十一例中多属有合井症,疗效较为满意,有效率达100%。但缺点是疗程较长,用药较多,这可能限于技术水平。又因我们煎药都是一火煎成,末能实行首煎后煎,缓煎的法则,今后定要研究改进以期缩短疗程。本文简单介铝点滴中医理论及辨証施治原则,但限于临床经验及理论水平,其中缺点和错谀在所不免,敬请同道诸公予以指正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