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并用治疗破伤风二十例报告
年代:未知
医家:曹国璋
开本:16开
来源:锦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
印刷:铅印
破伤风是发病急促,予后危险的疾病,因而近百年来已为医务工作者所重视,但根据各种文献和书籍记载破伤风死亡率仍在40——50%(未用抗毒素以前为85%)本院采用中药抗毒素井用治疗方法之后已将死亡率降低到10%,治愈率达90%同时抗毒素因条件关系有取材不便和价格昂贵的缺点,用中医史傅恩的方法配合以抗毒素治疗,不仅提高了治愈率也减轻了病人负担,兹将我院1956年8月到1957年7月一年中的二十例破伤风病人的治疗情况简单介绍如下病案分析讨论一、性别:本粗20例中男性15名,女性5名,男与女之比为3:1,男性劳动能力强,受伤机会多。二、年龄:最幼者5岁最长者68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8人占40%,50岁以上4人占20%,15——50岁的成年人7人占35%青壮和少年患者率较高,可能因为受伤机会较多的原故。三、潜伏期与死亡之关系:一般文献肥敬潜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本相20例也符合这一论证,1——5天者4例,6——10天者4例,11——20天者6例,21天以上者2例,不群者5例,死亡2例,其中一例潜伏期7灭,合井枝气管肺炎,另一例为住院12小时内,因来院较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四、创伤部位与死亡之关系,创伤部位以下肢为最多,从本粗死亡病例来看似乎不符合过去所认为的近中枢部死亡率高的论点,但因近中枢部病例过少,尚不能做最后否定。头部背部手腿足宫外孕产褥骨肉瘤不明计患者数1724771320死亡数772五、死亡率:本粗死亡率10%,与国内文献之记载相比较属低的范围。年代作者病例数死亡率%1950年徐朵3154.9%1950年王建民3431.9%1951年贾立民10252%1954年刘开链3023.1%1955年王诗恒3129%1957年蔡汝宾3119.4%1957年倪统竑7618.8%1957年本组2010%六、治疗方法:本粗患者在入院确诊后,将其安置于隔离之暗室,尽量减少外界之刺载,遂即进行局部检查及处理,糙之则袷病人抗毒素注射及中药内服,并配以抗塞药物之治疗如鲁米那、溴剂、水合氯醛依维明钠等籍以减少痉击发作促其处于睡眠状态。,血清治疗系与中药井用,一般开始用较犬剂量为2——5万罩位,以后则每日以5千——1万单位到发作减匹为止,平均每人用抗毒素量为14.9万罩位比较过去文件报告(刘开琏426,000位,蔡汝宾1,600,000罩位)均较低;但死亡率并不高,由此我们认为血清的用量没有更多的理由来强调大量使用,同时根据神经病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破伤风的发病机转更说明血清治疗并非唯一的特效疗法,乃是粽合疗法中的一个而已,因此治疗破伤风时可减少血清用量,而不象过去文献中所主张的大量使用(每24小时8———10万罪位)即浪费也易引起血清病,皆有一例15岁儿童用豹8万单位即引起了血清病,停用后数日恢复。内服中药为五虎追风汤,即蝉蜕1刃天南星2钱明天麻2钱圣虫7个疆蛋7条上药水煎服,黄酒2刃为引,服前应先将珠砂面5分冲下,每日一付完童酌减(十岁以下成人量1/4十——十八岁成人量的1/2)本能病人最少用2付最多13付平均每人服9、4付均为速输服用一般在服用2、3付之后即开始发现病入五心发汗(两手南脚及胸心)痉挛发作时间与次数均缩短和减少。如症状减轻迟稷者可覆多服儿付,虽最多服至13付亦未见有何付作用,其主作用为镇静及发汗。其他治疗如水分营养之补充也很重要,因频次之痉击发作及发汗常引起水分不足营养缺乏除能口服者设法糰血行补充之为预防合井症可注射青梅素。七、预防:一般对门诊外伤(包括烫伤)患者之创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扩创等以及破伤风抗毒血清予防注射是减低破伤风发病率的根本措施,这就要多做一些宣傅工作使城乡广大人民都对破伤风有一定认议。本粗病例多为受伤后未作到创面适当处置及予防注射。值得商讨的是本粗有二例为宫外孕肠梗阻及骨肉瘤创口感染所致,均治愈出院,因此建议估计有破伤风杆菌感染者都可考虑破伤风的予防。总结一、本文统计系本院外科一粗由56——57年一年中治疗之破伤风患者20例。二、本文做了有关性别、年龄、潜伏期、受伤部位及死亡率之一般分析,并与有关文献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