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小儿麻痹
年代:未知
医家:侯博航
开本:16开
来源:锦州市医院
印刷:铅印
小儿麻痹又名嵴髓前角灰白质炎,为小儿急性传染病之一,病原为滤过性病毒,其特征为发热后出现弛褛性瘫痪,是一种难治之症。目前之西医治疗一般都主强保守疗法,施行队床制度,保持安静,给予易于消化的饮食、维生素及用轻微的镇静剂注射,恢复期患者,粉成人的血清或丙种球蛋白,体温下降后,在受累的嵴髓部位应用透热疗法。及超短波疗法,按摩热敷疗法,石腊的湿热疗法,粽合以上疗法修不能合人满意。不能恢复痊愈者多数形成残疾、跛足或外翻足等。祖国医学对此症很早既有发现和疗法,杨上善注“筋之缓髓,四肢不收,故为痿也”素问卷十二痿论王冰注“痿开痿弱无力以运动总之痿为萎枯,缓弱无力,不能运动之症候,所以痿者运动方面之病征”以现代病学为小儿赢痹症,而祖国医学卧灸疗法治疗则能迅速恢复好转有效率80%,很少留有残疾。一、针灸穴位儿小麻痺在不同麻痺病区使用针灸疗法的适当穴位,操作方法和手法:颜面肌麻痺阳白、攒竹、苏竹空、下关、禾醪、地仓、迎香、大迎、类车、翳风、合谷(患侧)上肢麻痺 屑髓、肩真、巨骨、天宗、秉风、曲池、外关,合谷、中渚、手三里(患侧)下肢麻痺:环跳、承扶、风市、阳陵泉、丰隆、足三里、昆命、京骨、行问,项软,嵴柱软无力,不能端坐,加身柱,命门,同时在嵴柱旁一寸(足太阳膀胱辉脉)用短针点刺或密刺(深度为二分)亦可配合孙惠卿氏刺激神经疗法(梅花针)仍在膀胱经循行部位,针刺可收顿挫治愈,很快恢复端坐。从上表可以看出发病后,及时针灸者,效果最佳,发病后三个月以上次之。四、典型病例患者王××5岁门诊号573初诊日期57年1月4日自觉症状:自56年11月间因发高燥全愈后下肢麻痺,病后不能行动,欣食及大小便正常,皆多次治疗,均未见效,轻儿科诊断为小儿麻痺,介貂针灸治疗。检查所见:体格中等,荣养良,意皱清楚,皮肤正常,心肺正常,患见左下肢肌肉萎箍、弛而无力,不能站立及行路。治疗:针刺环跳、承扶、风市、阳陵泉、承山、昆俞、一月七日症状减轻好转,仍用前法治疗,一月十一日能起立行路用前穴针刺,一月十八日,患儿已能行路,用前穴治疗,症状全部减轻,肌肉紧张,有力,行路正常。五、临床治疗中的体会1、发病后及时针灸治愈率高。2、针灸治疗时不配合其他疗法,也能获得痊愈。3、针灸比电疗和药物疗法优越,恢复较快,4、健胖儿童及时针灸治疗效果良好。5、体弱赢瘦者针灸疗效不如健胖儿童好。6、发病6个月以上者针灸治疗效果不够满意。7、上肢麻痺针灸疗效慢或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