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热的辨证论治-病案一

年代:未知
医家:林英藩
开本:16开
来源:福州市仓山区中心医院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18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1、患者曾xx:女性,年18岁、职业农,住闽侯县白沙镇,1960年8月28日入院:同年10月9日出院,住院号码660。 主诉:新产七天,沐浴冷汤,当晚即感胃脘不舒,呕逆腹泻,旋即寒战发热,气促头晕,精神倦怠,食欲不振,咳嗽面浮,时邀当地中西医诊治,经服药打针,气促稍平、而热不退;又以为产后伤风,刺命穴数针,汗出恶风,又复寒热,口渴喜饮,又服母猪尿,症状未瘥,住入本院病房。 发病七天,寒热头痛,面浮肿,色苍白,四肢疲惫,语声低微,咳嗽脘闷,纳食饮佳,渴喜热饮,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脉弦数,舌质红,苔浊微黄,两胁下肝脾大三横指,质硬有压痛。 初步印象:产后血虚,风邪乘虚而入,伏于膜原半表半里之间,因此寒热往来,以自汗出,不宜发表,先拟和解法,静待转枢。予处方药服之。服后寒热未罢,改用处方服之。速服五天,症状未见减退,寒热更张,体温高达摄氏40.9度,低则37.5度,认为产后寒热,予处方药服之。翌日寒热稍减,头晕咳嗽,口干喜饮,饮入则胀,饥不能食,食不知味,大便微溏,脉浮滑无力,予处方药服之。 处方:柴桂各半加四物汤、马鞭草等,西药用激素控制,并输血270毫升 热度抑住三天,九月七日寒热又作,而早不定,咳嗽尚频,恶风还在、渴喜热饮,四肢无力,脉息濡滑,舌苔厚,下鱿虫一条,又认为产后停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因作寒热,投以处方服之。至九月十日:发热竟达40.5度,脉弦数,舌质红,苔白,呼吸短促,脘腹剧痛,痰白,语声无力,汗出淋漓,寒欲近衣,缠绵十七天,未见好转。 窃思患者家住山区、瘴气较浓,阻不闭藏,时屈深秋,水冷金寒,益以新产下元本虚而遇冷浴,寒湿因而侵袭,湿伤中枢,脾运失职,所以当晚即感胃脘不舒,呕逆溏泄等症状。下元一虚,龙雷之火不能潜藏,上熏心肺,故见寒战发热,心肺受灼伤,咳嗽气短,渴喜热饮,津伤饮水求救,湿滞而喜热饮,汗出恶风寒欲近衣,属于卫阳不固,湿盛则体重,寒盛则踡趾。故以手之,额上极热,面微热、鼻尖凉、胸腹热,腰下不甚热,足冷,是上身之证虽阳,而阴症隐是其中,鼻尖为年寿之宫,年寿属牌,脾寒故见鼻夹凉而便溏,脉弦数无力,舌质红苔白,乃阳虚上浮之象,其下蚘者,寒热错综,而蚘不安耳 具体分析,诊断为瘴疟,因于脾湿不运,肝肾虚寒,心肺熬煎,治宜温中固下兼清华盖,拟既济法。服药后患者自觉舒服,口渴稍减,遂予处方药服之。 又服一剂,至第三日舌质红已退、口渴亦止,脉弦滑两尺较弱,脘闷咳嗽内瘥,予处方药服之。速服五天,寒热虽罢,余焰犹存,尚感低烧,以参附淡竹二陈汤嘉禾散,续服十五剂,踏上坦途,堪以竹报,观察十天出院。 发瘴之地,多在岭南,次其山岚嶂气弥漫,假若天时不正,秋行春令,冬应寒而反温,阳气恒泄:桃李反花,人亦应之。饮食不节,劳欲失度,致阳不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易于触犯。 瘴疟病属于阳浮阴闭,肝肾寒而心肺热,故用参、麦、淡竹、粳米以清上焦之热,桂附以缓下元之寒,二陈化湿健中,脾气转输以溉四脏,达到水火既济,而上热下寒之病澈矣。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62页
18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