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诊断食管(贲门)癌初步探讨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16开
来源:武安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县商业局诊疗所老中医李俊卿,应用祖国医学舌诊诊断食管(贲门)癌已有20多年临床经验。近年来,在我县召开的防治食管癌座谈会上,他主动介绍了个人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初步归纳、综合整理如下,仅供中西医务人员和肿瘤防治工作者临床参考。一、舌诊的理论根据及诊断方法:舌诊也叫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诊时,主要通过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来辨证及辨病。祖国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肺系喉咙,连于舌本,而心、肝、脾、肾的经脉皆通于舌。舌质,即舌的本质,反映脏腑的虚实及气血的盛衰。舌苔是胃气上潮所生,观察舌苔厚薄、燥润、滑腻、颜色等,可了解疾病的轻重和发展变化。因此,从舌的变化,可测知脏腑经络的大体病变情况。李俊卿同志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运用舌诊,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对食管癌进行初步诊断的。据长时间的临床观察,食管(贲门)癌患者从开始发病起,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其舌面也发生不同的变化。现将食管(贲门)癌患者在发病的各个时期舌面的主要表现分述如下:1早(初)期:舌面粉红色,舌苔薄而滑润,继之舌后段逐渐变为浅黄色,似桃形(前尖、后盾、中宽),曰桃形色。2。中期:舌后段桃形浅黄色逐渐加重,舌面粗造、不滑润,舌苔增厚。此期舌面后四分之一近舌根处之两侧,开始发生紫红色小凸起(疙瘩),大小不等,小似谷粒,大为麦粒,凸起由扁平逐渐变尖,其顶端呈麦芒样尖刺。芒刺先单发后呈对称形,高约0。2-0.3公分。其发生的数目多少与病程有关,一般来说,发病一个月生一个刺,最多可生至8个刺。各刺之间不融合,这一阶段从舌根发生芒刺开始,多数病人已有进食异物感以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出现。3.晚期,舌面粗糙无光,多数患者舌前三分之一有龟形裂纹出现,舌尖滑,舌后部芒刺逐渐变钝呈扁平形,舌后段苔呈紫红色(点状)。此时患者已有口内发粘、吞咽极度困难等症状出现。二、典型病例摘要:例1。李××,男,42岁,武安县城关镇人,售货员。1960年8月16日来武安县医院入院,住院病例号0900。主诉:胸骨后发闷,有时咽下困难已20余日。舌诊:舌面粉红色,有光泽,舌苔薄,舌中后部微现桃形浅黄色。舌后四分之一处左侧有一紫红色麦粒大小芒刺,高0。3公分,顶端尖。舌诊为早期食管癌。X线检查:经邯郸专区第一医院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食管中段癌。例2.杜××,女,60岁,河北省武安县城关一街人。1974年1月就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咽下困难已三个月。舌诊:舌面无光,舌苔厚腻,舌前段有龟形裂纹,舌中后部有大片之桃形暗黄色,并有猩红点,舌根处两侧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芒刺6个。舌诊初步诊断:食管癌(晚期)。该患者于七四年二月经县医院和邯郸市第二医院X线检查,确诊为食管喷门癌。三、讨论及体会:1、祖国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对舌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初步认为舌诊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今后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2、据李俊卿同志介绍,二十余年来,经他亲自舌诊检查的食管(贲门)癌患者约200余例(无系统记载)。其中少部分病例经与X线检查对照,符合率约占50%左右。所以在诊断中还须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全面检查,以提高其准确性。3、在临床观察中,一部分慢性胃炎、溃癌病患者的舌面表现,与食管癌患者的舌面表现有相似之处,值得进一步辩证与鉴别。4、如能通过舌诊发现一部分早期食管(贲门)癌病例,这是今后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89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