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阳虚的辨证论治例
年代:未知
医家:岳美中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于×,女性,46岁,江苏人,干部。 于1963年11月发病,开始时,低烧,多汗,尿频,每夜多 至10几次,少则4~5次,无尿道热痛感。腰痛,四肢颜面轻度浮肿。
化验检查:尿中多数红白细胞,蛋白(+),两次出现管型,多次尿培养未发现细菌。第1小时血沉20~30毫米。
放射科检查:右侧输尿管狭窄,原肺部结核已硬结,部分纤维化。曾采用中西药进行多次治疗,至今年7月复查,尿中仍有少数血球, 微量蛋白,肾盂造影发现输尿管狭窄已消失。说明肾盂炎症存在,肾结核暂不能排除。1964年8月5日来京就治,自述:经长期治疗,服过大量中西药物,症状虽有所减而不显。现在仍感腰部酸 痛,且畏冷,不欲久坐,溲频,多汗,全身无力,晨起尤甚。上肢浮肿酸胀,胃纳不佳,夜寐较少,惟所苦者,上午颜面阵阵潮热,此时,心中烦闷不适,曾服黄芪复合剂多日,汗虽稍止,颜 面潮热未减。
诊其脉:浮而无力,左关微浮弦,舌净无苔,左边红紫。观病人脉浮而无力,多汗,一身酸软,上肢浮肿等,均为气虚象,复方黄芪剂似属合拍,但以前长期与服,其效不显,应细探讨其病情,方能立法遣方,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难经》 谓:“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人身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莫不赖以进行正常工作。譬之于阴霾弥漫,则万物之不得遂生。今于某之病,当为肾阳不充。肾阳不充,则虚阳上越,故每值上午,颜面阵阵潮热,心烦。阳虚则阴寒内盛,以致腰部酸痛畏冷,不欲久坐,晨起乏力。此为病之本。命火既病,不能温养全身,病变必将丛生。如脾胃阳虚不能健运,则食欲不振;阳虚阴凝则肝失涵养,而脉现浮弦;心肾不相济则夜寐 不安。且肾虚则小便数,肾主五液,阳外越则开自出。统观患者一系列的症状,均系真阳不足之表现。此病应从肾治。过去所述曾用黄芪剂治颜面潮热,是误认为是表阳虚,黄芪补六腑之阳, 走表走上,服之适足以助长肾阳上越之颜面潮热。 因病属虚阳上越,当温养命火,补纳肾气,可用金匮肾气丸。 但景岳右归饮尤佳。此方为金匮肾气丸减去淡渗及辛凉之品,增加强肾之品,是扶阳以配阴,非益火以消水,王旭高论之甚详, 可消息予之。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64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