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生医师对暴盲症的治疗经验介绍
年代:未知
医家:李恩生
开本:16开
来源:天津市中医医院
印刷:油印
李恩生老医师幼承家技、于内科、针灸,又深得眼科老中医杨炜章之真傅,从事中医眼科临床近三十年,对中医眼科有较深造诣。对于眼底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暴盲一类的眼科急症,尤有心得。暴盲症,为祖国医学的病名·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此症谓于平素别无他症,外不伤轮廓,内不损乎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就是说,此症为平素眼无他病,一眼或双眼突然视力丧失,或视力急剧下下降的急性眼病。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视神经乳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癔病性黑蒙,皮质盲以及全视网膜剥离等病变引起的视力骤然丧失或急剧下降者,可属于本病范畴。对于暴盲症,李老强调既要重视眼底的局部辩证,又要重视全身辩证,二者不可偏执。应把眼底镜检查作为望诊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把眼底局部辩证和全身辩证,运用中医理论统一起来,在治疗上,除了运用中药外,尤善于运用针灸或针药并用。急性视神经炎(包括急性视神经乳头炎和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以青壮年发病率为高,李老认为此病按中医辩证以实证居多,尤其肝郁忿型更为多见·《审视瑶函》暴盲条有“满伤于阳缘愈怒暴行”之语。与此吻合。凡是有暴怒、忧郁、情志不遂之病因,证见脉弦舌红胁肋胀者,皆属此证型。治疗当以舒肝解郁为法,方用逍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如能配合针刺效果更佳,也时有单用针刺而治愈者。针刺穴位以风池、晴明、球后为主穴,以合谷、太冲、光明为配穴,亦可随证循经选用他穴。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亦称青年性复发性玻璃体出血。因眼底出血计多进入玻璃体内,而使视力骤降。局部检查,瞳孔区有或无红光反射,眼底不能窥入。李老认为本病当按出血证论治·张景岳有“血动之由,惟火与气”之论。本病常见为血热妄行型和脾不统血型,血热妄行型多见面赤,口干、舌红、脉弦数,脾不统血型,多见而色澹白,纳呆,腹胀便塘,舌澹胖嫩,脉细无力,治疗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法则。在辩证分型基础上以止血为主,血热妄行型以凉血止血方为法,方如犀角地黄汤为主,脾不统血型宜补气健脾为法。为如归脾汤加减,治标之止血药如血余炭、侧柏炭、川军炭、黑山枪、阿胶、鲜茅根、花蕊石、三七粉之类。李老治疗所有眼底出血病变都不主张蛮用大队炭药塞涩,否则可造成眼底或玻璃体内瘀塞太过,以致出血不好吸收,影响后期视力的提高。静脉周围炎一病又以反复出血为特点,故治疗重点应放在止血上,以防引起反复出血,象茜草、丹皮、三七等品,既能止血。又能消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功,故常用于本病的全过程。癔病性黑朦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针药并用,疗效甚佳。癔病性黑藏若单用针刺配合暗示疗法,亦常获良效,若所用方药,癔病性黑以舒肝解郁为法。方用加味道散加减,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多以活血化瘀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主张后者必须早期诊断,早迁期治疗,若迂延失治,则病难痊愈·兹举验案四则于下:〔案一〕赵×,女·17岁·学生·初诊日期:1984年1月23日,主诉,右眼视力突然下降20余天,左眼视力突然下降一天,伴眼球转动疼·病史:20余天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在他院诊断为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经西药治疗无好转。一天前,左眼视力又突然下降·现双眼转动时疼痛,平时性情郁闷。检查:右眼视力半尺指数,左眼视力0。03·双眼瞳孔中度以上开大,对光反应极迟钝,瞬目时眼球疼痛,眼球压痛明显,眼底检查:右眼视神经乳头充血,境界不清,部分视网膜水肿。左眼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界模煳·舌质红,苔微黄,脉沉弦。辩证:患者平素情志郁闷,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久而化火。气火上逆肝窍,脉道阻塞,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蒙蔽清窍,发为本病。诊断:中医:暴盲(双眼)西医:急性视神经乳头炎(双眼)佐治则:疏肝清热利湿·作以活血。处方:柴胡18g云苓15g当归10g青翘158丹皮108泽泻108车前子108山枝10g荛蔚子10g荷梗108甘草6g(七付)取穴:主穴:晴明、风池;配穴:换竹、太阳、合谷。每日一次.至针感四次时,查视力有所提高。右眼二尺指数,左眼0·06。七天后,视力再次提高,右眼0·08,左眼0·2,复拟原方减荷梗加赤芍10g菊花10g七付·十四天后,视力持续提高,右眼0·4,左眼0·7,眼底检查,双眼视神经乳头境界基本清楚,颜色正常,右眼视网膜水肿基本消失。继服原方配针刺治疗十天后,远视力·右0·4,左0·7,近视力双眼1·2·验光双眼-1.00DsPh=1.2·后以养目丸善其后。半年后追访,未复发·〔案二〕鲁××,女,3岁。愿儿家长代诉:因患儿为玩要玩具未遂意,哭啼一天后双目失明(不能看见食物与灯光)·于72年7月12日初诊·检查:双眼不能辩灯光,不能发现食物,瞳孔开大,对光反应迟纯,跟底视乳头境界模煳。经×医院脑系科会诊除外脑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医:暴盲(双眼)西医:视神经乳头炎(双眼)针刺:风池、风府、睛明、合谷。平补平泻不留针。二诊(7月14日)患儿能看到半米大小的物体。瞳孔中度开大,对光反应极钝,眼底视乳头境界较前清楚。仍针前穴,杞菊地黄丸五付,每日一付。三诊(7月16日)患儿视力明显增进,能看清地面上的大头针,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灵敏。眼底:视乳头境界清楚,颜色正常。复针前穴一次,认为痊愈停止治疗。一周后复查,眼底大致同前。82年1月追访观察,视力1·2(双),瞳孔对光反应良好·眼底:除视乳头颞侧颜色稍澹白外,余皆正常。〔案三)罗××,女,64岁·初诊日期:1984年7月4日。主诉(家属代诉):双眼视力突然下降十天·病史:十天前,因家务事生气,心中烦闷,双眼突然看不见东西。到某医院诊断为眼底动脉痉挛(双眼),服用维生素、地巴唑,通脉丸治疗十天,无效,遂来我院治疗。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手动·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良好·眼底·除视网膜动脉较细外,其他未见异常,脉弦、舌澹。辩证:郁怒伤肝,肝失条达,经气阻滞,骤蒙清窍,发为本病。诊断·中医·暴盲(双眼)西医:癔病性视力减退(双眼)治则:针刺以疏肝调气,通经活络。配合暗示·取穴·膻中、风池、晴明·合谷·李老宗其脉证,结合眼部检查,认为此症与情志有关,必须做好暗示工作·向患者讲清针刺的神效及本病一定能治愈的根据,以鼓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然后施以针刺·第一次针刺后,即能看到一米以外的衣服颜色,连续针刺四次,配合开导,患者双眼视力0、7,裂隙灯检查,双眼晶状体质质轻度白色溷浊,眼底检查:双眼基本正常。其后转入对白内障的治疗。〔案四〕张××,女,22岁·初诊日期:1975年9月19日·主诉:二天前,左眼视力突然下降。诱史:右眼眼底原有复发性出血史,且每次出血均与月事有关。两天前,左眼突然视力下降,遂来诊治·检查:右眼视力1·0,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正常,玻璃体少许溷浊。眼底:视神经乳头境界清楚,色正常,视网膜周边部分静脉左有白鞘伴随,黄斑区中心反射良好,右眼视力光感,瞳孔大小正常,瞳孔区无红光反射,眼底未能透入。舌质红·少苔,脉弦数·辩证:患者暴盲两天,自述每次眼内出血均值经期发作,且易怒,少腹胀满,面赤舌红脉弦数。脉证合参,为肝阴不足。肝阳有余,阴迫虚火动,通血妄行,血不归经,逆行清窍所致·左诊断:宁医·暴盲(双眼)左西医: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双眼)治则:滋阴柔肝,凉血止血以图急治。一诊处方:生地15%杭芍10g丹皮10g茜草10%侧柏叶108藕节炭10g鲜茅根30g甘草5g三七粉18(冲)水牛角粉30g(先煎)六剂9月26日二诊:左眼视力0·7·眼底模煳可见,玻璃体内可见线状及散在积血,脉弦舌红。处方:生地208元参108旱莲草138丹皮10g茜草108藕节炭108鲜茅根30g甘草5g三七粉18(冲)水牛角粉30g(先煎)六剂10月4日三诊:左眼视力1·2,眼底可见于7~8点周边部视网膜静脉怒张,部分静脉可见白鞘伴随。脉弦微,舌红少苔。又近经期,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蒲黄10g、灵脂10g、牛夕10g,意在引血下行·三剂·10月7日四诊,此次行经正常,少腹胀感大消·眼底未出血,脉缓舌澹红·自此血热妄行之势渐去,以调理经血为本·易法如下:太子参138云苓138当归138元参208香附138蒲黄108牛夕108乌药10g艾炭68甘草58此后版上药加减进退,至12月18日(距初诊三个月)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1、5,除玻璃体稍有溷浊外,眼底出血吸收,网膜少许机化物于7~8周边部视网膜部分静脉可见白鞘伴随,黄斑区光反射良好。以后患者每至经期前后来门诊取药,直至1976年5月3I日,历时八个月,月经周期未见眼底出血,视力正常,病情痊愈,至此终止治疗·于1982年7月(距初诊五年)追踪观察·眼内出血未见复发·按:例一针药并用,例二、例三纯用针刺获良效。李老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之所以能上注于目,是靠经络为之运送传导的,若脏腑有疾,经络痹塞,精、气、血不能上荣于目,则目病生矣,刺其经络输穴,可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目得所养,而目病可愈,所以主张治眼病可针药并用或单施以针刺。尤其是某些眼底病,每可获良效。常两穴位如晴明、球后、杀竹、风池等,交替取一。二次,再随证选用合谷、太冲、三阴交等穴。眼部穴以深刺、慢捻、久留针为好。小儿不能往好配合,不宜留针。小结:1、暴盲一症,是临床常见的眼底病变。所及范围较为广泛(已如下述)·临证时,必须诊断明确,立法恰当,治疗及时,才能收到立年见影之效。不然则会贻误病情,甚至给病人造成终身之憾。为医者,不可不慎。2、车恩生医师治疗本病每以针药并用,对视神经炎及癔病性黑蒙,常以单纯针刺,就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足见针刺也是中医眼科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3、李恩生医师主张全身辩证与眼局部辩病相结合,对眼底病,除着重眼底的改变作为辩证的依据外,更应注意观察舌象及脉象的改变及相应症状表现,综合分析,辩证立法方能收到鼓相应之效。4.本文所述,仅为李恩生医师临床经验之粗略介绍,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恐未能尽言李老学术之真谛,未尽之处,容后续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