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
年代:未知
医家:潘春林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瘰疬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统称“瘰疬”(慢性淋巴结炎),多见于青壮年,是发于颈项部位的慢性疾患。名称甚多,如结核大小不一的称子母疬;三、五堆叠的称重台疬;绕颈而生,累累如贯珠的称锁喉疬(俗称疬串);从颈延及缺盆腋间的称瓜藤疬;颈侧结核形长如蛤的称马刀疬;生乳旁两胯软肉处的称疡疬等。虽名目不一,但见症当分经络之系属,如生于项前者,系属阳明经;生于项后者,系属太阳经;颈项之左右两侧,均属少阳经。
施××男四十一岁湖州北门初诊一九六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颈项痰疬,李大三枚,坚硬有情,推之移动,皮色如常,隐隐酸痛,经有半载,逐渐增大。苔薄腻,脉弦。此肝气郁结,挟痰热凝滞,阻于颈项而成。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消结法。
炒柴胡一钱五分
炒当归三钱
炒白芍三钱
夏枯草二钱
炒陈皮一钱五分
土贝母三钱
茯苓三钱
漂昆布三钱
漂海藻三钱
栝楼皮三钱
地栗五个
浮海石四钱
服七帖
外治:贴辛木膏。
二诊四月八日中授
·116·
醫道
颈项痰疬已得减小,酸痛亦和,治宗原法出入。前方去除栝楼皮,加宋半夏二钱。服十帖。外治:同上。
三诊四月二十日
痰疬之核已消其半,其他如常,治再宗原法出入。前方去除柴胡。服十帖。
外治:同上,带回辛木膏两张,贴一周换一张。按本案生于项前阳明经,结核如李,故名痰疬,由肝气郁结,挟痰热凝滞而成。药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中;栝楼皮、土贝母、地栗清热化痰;夏枯草、昆布、海藻、浮海石化痰消结,共达疏肝解郁、化痰消结。前后共服二十余剂,基本消散,继贴辛木膏消散而愈。
血风疮
血风疮,西医属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大多指多型红斑及紫癜类疾病。由肝脾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而成。初起形如粟米,下衬淡红晕,发于遍身,瘙痒无度,日轻夜重,抓破则脂水淋漓,浸淫成片。日久耗血生火,瘙痒倍增。
鲍××
男二十九岁吴兴县大全
初诊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五日
血风疮,遍体皆是,头顶更剧,鳞屑脱落,瘙痒无度,抓破流津,经有四月余,其势更剧,治颇纠缠,恐一时难以杜绝其根。苔薄脉缓。治以养血祛风,除湿解毒。
炙黄芪五钱
炒当归二钱
生地三钱
炒川芎三钱
·117·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58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